小麦田里不需要这么多水,所以李小花隔一段时间就把水车停掉。春麦收获后就种豆子和高粱。这些不要浇很多水。不过浇适量水可以促进它的生长。
今年是贞观五年,据史料记载贞观五年到贞观十年一直风调雨顺,这几年自家可以好好攒钱多种粮食。到以后就不会怕挨饿了。
贞观十一年的时候闹水灾,所以还是要根据地理位置多修沟渠,分洪泄洪,降低水灾影响。这时候的水车也是一个契机。需要依靠刺史等官员的支持,派遣专门人员规划修理的沟渠。
商州刺史裴延庆奏明李世民开始修理商州道水泥路。商州道是西北关中通往东部宛洛、襄邓及东南部的官驿大道,是通往南阳、邓州、荆襄以至于江南和岭南的主要交通要道,是东南到西北长安、再由丝绸之路通往西域和西方的官驿大道。所以修了此路能加大关内与长安的联系,促进地方经济。由于财政压力,听说李世民现在先修长安城里水泥路。
平氏水车造出来以后在沟渠与李家良田之间动物人也受益。有了水车可以让高处离水源远的良田也能浇到水。许多人都来问李土价格,李土说是三贯钱,许多人听了打退堂鼓,但有些村长眼馋,想集全村之力合资造一个水车。还有些富户来定水车,他们的良田集中,造水车更划算,这段时间平氏已经接了五个单子了,未来将有更多人来定。平家觉得这个图纸是李土家提供的,自家就这样拿出去挣钱不好。于是平氏想给李家分成,李家提供场地。在平大郎建好水车后就在李家荒地上集全家之力盖了几间五间大瓦房,把全家人都接过来了。
全家人好不容易把几个水车做出来,又有人来定,为了不耽误客户时间,平家与县城另外一家丁老头合作。他们只做车轴,其它零件由丁家合作。丁老头由于年纪大了,眼神不好,不能做精细的活,可是手艺和经验还在,还是能做水车零件的。商州这边山多水多,适宜用这种水车,湍急的河流冲向水车,水车就被带动起来。李土家修的水泥池可以在缺水时候灌溉,等水多的时候又可以用沟渠引到别的河流内,所以灌溉很方便。
李土家收完高粱和黄豆后又种冬小麦,四亩原来的良田加上奖励的良田,现在九亩良田里面种的是冬小麦,其它十五亩是给别人家种的,他们也跟着李家种动小麦,学习李家怎么育苗,怎么施肥,怎么移栽。村里其他人也都来学习,这样整个保安村都种冬小麦了。
现在李家的粪池里添加了羊粪,九亩地也够施肥了。小羊吃了苜蓿长了几个月已经长大了,李小花让孙大郎把羊毛都收集起来,剪的是那种带很多内层细毛的羊毛,然后自家拿回来用热水清洗晾晒。洗的时候可以加一点点小苏打,可以去除羊脂。最后用清水洗,洗个五六次就可以了。自然风干后用小梳子把羊毛梳顺,用纺车可以纺线了。
自家的还是手摇纺车,纺线不均匀,就让平大郎做了一个脚踏纺车。
李小花的娘和二婶都会纺线,让她们纺好线后就可以给线染色了,先制作染液。比如红色浆果,黄色草叶子等等,把这些植物分开放。取要染的颜色的植物称重,然后把它们捣成细糊状,放进瓦罐里,加入它们两倍重量的水,煮至沸腾,然后小火煮半个时辰,偶然搅拌几下,把火停了后再把杂质滤掉,剩下的就是原始染液。染线时先把羊毛放在固色剂里(醋与水的比例1:4的醋水)小火煮半个时辰,把羊毛取出拧干再放在染液里小火慢慢煮,这个颜色会慢慢加深的,如果想要浅色就早点捞出来,想要深色就多煮一会。给线染色的事情李小草觉得有趣,李小花把这个事情交给了李小草和李小萍来做。自家积累了大量各色羊毛线。
然后李小花就教大家怎么织毛衣,这些毛衣色彩丰富,非常好看。现在天气冷了穿一件羊毛衣就不冷了,这衣服放在李家店铺中非常好卖,一件都卖200文,尤其是长安过来的人买的最多,听说他们到长安卖都卖500文一件。
许多人家也开始收集羊毛,自家不会纺羊毛线的就把羊毛卖给李家,全是按斤称的,一斤50文钱。李家也会找些小娘子来织,按件给钱,一件30文钱。有些人手快的一天能织两件,这是非常高的工钱了,所以到了冬天李家也热闹。人一多,又点了炉子就感觉很暖和,许多小娘子就不愿意拿回家织,自己家实在太冷了。一件织要多少斤毛线,所以也不怕这些小娘子拿回家加工时贪污一些毛线。
李家也做了许多羊毛毯,花色艳丽,暖和,睡觉时铺在身底下很舒服,也有人前来购买。有许多山里人过来把羊毛换成钱或者直接用羊毛换些吃的,比如豆腐包啊豆干之类的,这些自家过年时候也能丰富一下年夜饭。
在李家热火朝天的做羊毛制品时附近人都看到了商机,有些人家也开始养羊。比如平氏他们一家正好住在荒地那里,给李家一点钱租用那片地,就可以在那里盖羊圈了。李小花还提供了一些苜蓿种子让他们春天时候种上,等苜蓿长大再买羊羔,羊羔少买一点,这样就不用专门喂草了。等那块地被啃光了就继续补种苜蓿,这样就一直有草吃了。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