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2800士卒

    在江东,庐江郡是大郡。

    地域广阔!

    土地肥沃!

    人口众多!

    不过,那都是以前。

    自黄巾之乱以来,庐江郡这里也是城头变换大王旗。

    各路人马、各色人物,交替出现,粉墨登场。

    先是依旧忠于大汉的本地官吏!

    接着是袁术派出的郡守--刘勋!

    然后,就是孙策了。

    庐江郡的城头上,每一次换旗帜,都要经历一番惨烈的厮杀!

    到了现在,孙策虽然撵跑了刘勋,但他本人却没有全取此郡,好好经营这里的意思。

    不然的话,他也不会把皖县一地的人口和物资都搬空了。

    而且,除了庐江郡的郡治--皖县外,到现在为止,孙策一方也只是把皖县以北的几个小县拿了下来。

    之所以拿下那几座小县,原因倒也很简单!

    那就是,这几座小县所在的地域,与孙策的大本营--曲阿,正好隔江相望。

    孙策军拿下了这里,等于是给自己的老巢,在长江以北建立了一个防御带。

    当有江北诸侯提兵南下的时候,这几个县,就可以起到一个预警的作用。

    而庐江郡在皖县以南的广大地盘,孙策是分毫未取。

    也就是说,此时的庐江郡,实际上是处于一个四分五裂的状态。

    皖县及皖县以北,是孙策的地盘。

    皖县以南,则是各色实力杂陈其间。

    有溃兵!

    有乱匪!

    有地方豪强!

    还有刘勋的残余实力!

    但不管是哪一路人马,都不会因为李横手里有颗庐江郡的太守大印,就心甘情愿地听他的。

    对于他来说,这个东西现在就是一块一点用都没有的石头。

    不过,如果他的实力以后壮大了,那这块石头倒是有点用处。

    有了它,也就相当于有了一个大义的名分。

    到时候,只要是庐江郡的地域内,李横都可以想打谁,就打谁。

    毕竟,从名义上来说,整个庐江郡就应该归他管。

    ......

    庐江郡太守印玺的另一边,是一张帛书。

    帛书的内容,李横看了。

    他没有想到,孙策军居然肯花这么大的代价,来换他的人头。

    说实话,这代价大得他自己都动心了。

    如果可以的话,他都想割下自己的脑袋,去把皖县换过来。

    娘的!

    那可是一座城啊!

    看了这封帛书的同时,李横也确定了一件事。

    那就是,孙策这小子尽管挨了他一枪,但应该还没有死。

    不然的话,孙策军换他人头的条件,不会开到这么高。

    像这种割地换人的事情,除了一方势力的主君,其他的人,地位再高,也是做不了主的。

    不过,最让李横意外的,还是刘勋父子俩。

    这两个人居然抗住了这个诱惑?

    这爷俩非但没有摘了他李横的脑袋去换城池,反而还把这么多的士卒留给了他。

    很明显!

    这对父子这么做的原因只有一个。

    那就是,他们同孙策的仇也很大。

    不然的话,他们不会像现在这样,都要走了,还给孙策留下这么大一颗钉子。

    ......

    刘勋父子挥了挥衣袖,云淡风轻地走了。

    李横很感激他们!

    感激他们,自然是因为这爷俩,给自己足足留了2800多人的兵卒。

    这个收获,可比李横之前计划的要多得多。

    李横原来的设想是:在刘勋军即将败亡的时候,加入进去,然后拐个三两百的兵卒出来。

    有了这些兵卒,他也就有了一些本钱。

    到时候,就可以做一些事情了...

    谁知,人家刘勋根本就不用你拐带,直接把不要的兵卒都给你了。

    不过,比较坑爹的是,刘勋临走前,居然把所有什长以上的军官,都抽出来带走了。

    尽管刘勋一再地跟他解释,这么做不是为难李横。

    而是因为,这些军官都是他刘氏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9:http://www.xszww2.com/113_113685/304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