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北郡平原县。
初阳的第一道照亮了平原县一处院子里。
少年运转起气血,定下心神,不急不缓的摆好姿势。
时值初春,又是清晨,院子里还显稍凉。
少年身子单薄,仅着一身素白单衣,穿的一双布鞋,在院子里踏行游走,神态自若。
手上不停,口中念唱着歌诀,拳法已经了然于胸、游刃有余。
“懒扎衣出门架子,逸待劳以后打先!”
少年双脚并立,一手负于身后,另一手护住身前,看似懒散随意,全是破绽,却又浑然一体,暗藏变化。
这一式便叫“懒扎衣”,乃是料敌先机、后发先至的抢攻路数。
若有人前倾攻来,自有后手追上。
“探马手刚柔并济,接短拳诸势可变!”
少年右腿后撤半步,右手直拳击出,左脚顶,左手托,犹如一手牵马,另一手探向马脖。
这一式“探马手”后重前轻,刚取力前,柔取力后,乃是化解攻击、寻求反击的路子。
“七星拳紧追挨步,快如风手足相牵!”
少年脚下步伐连续变换,双拳快速挥出,快而不乱,相互呼应。
这式“七星拳”,应为七星步,这一式讲究以步法拿人,迫使敌人失去平衡。
“倒骑龙诈输佯走,诱敌入虎胆向先!”
……
少年一式式接连打出,虎虎生风,手、足、肘、膝、肩、胯协调配合。
全身扭转,腾挪转换,双臂舒展,进退有度。
发于脚、撑于腿、冲于胯、拧于腰、送于肩,一拳打出,竟发出了全身的力气,一道气浪自拳中迸出。
“呼呼~”
不知过了多久,少年才缓缓放下双手,松弛全身,喷吐出一口白雾。
直到这时,呼吸才开始变化,浑身汗水突然汹涌而出,密密麻麻的顺着额头、脖颈流下,周身已经热气翻涌,如同在蒸炉一般。
谢玉顾不上擦拭脸上的汗水,直接闭上了眼睛,调整气息,静静感受着体内的变化,回味着刚才击出气浪的感觉。
“这太祖长拳已经练的极其纯熟,其中关窍也被我一一琢磨透彻,但若是说以这门拳法入气,还是太难了。”
谢玉睁开双眼,微微皱眉。
这拳法乃是本朝太祖马背上所传,乃是练兵之用,根本不是以养气锻体为目的的,而讲究实战,攻防格斗,招招皆是用来杀人。
《武经》所记:
囚身似猫,抖身如虎,行似游龙,动如闪电。
短短十六个字,道破拳法精要。
能将这门拳法练至纯熟,便是很多军伍中人也做不到的。
《武经》乃是太祖遣人收集编撰,为诸武之源,万法之本,天下武人所追逐的宝典秘籍。
《武经》前言记载,太祖辟武朝,封四府三十六郡,聚天下之武学,集众之力撰经。
据说,当时,武学秘籍堆满了翰林院的书室,同时编书的人多达上千,翰林院将墙壁拆了,才能装的下。
几乎所有武学大家都奉命参与其中,皆是掌门、长老级别的人物。
但太祖编撰《武经》的目的,并非是为了人人如龙,普及武道。
相反朝廷需要提防着这一点。
武经前言记载,朝廷在编完武经之后,把这些搜集来的武学付之一炬,化为灰烬。
所以民间并无完整《武经》,流传天下的也只有前篇部分,包含武道总纲、太祖长拳和一些武道简述。
总纲直通大道,字字珠玑,穷究武道本源。
但对普通人来说,如同日月,可以观之,而触之不及。
除了惊才艳绝之辈,能从总纲中悟通武道、创出武学的,几乎没有。
而总纲之外的其他武学部分,普通人只能通过朝廷举行的武科来获得。
但没有其他武学,又没有天材地宝,单靠自身积累和这太祖长拳,如何能化出真气,通过武科呢?
谢玉摇了摇头,脱下了自己被汗水打湿的衣物,扔到一旁的木盆里。
低头望向井中,是一少年模样,大约十四五岁。
鼻梁高挺,嘴唇轻抿,脸颊稚嫩,一双剑眉斜飞入鬓,两眼之中郁郁深深。
加上长时间练武,虽然年幼,却生出一股英气。
“倒是投了一副好皮囊!”
谢玉不禁赞了一句。
前世他身患绝症,时日无多,没想到意外死后,兜兜转转,居然投生到这样一个武道显圣的世界里。
这方世界,武者拥有匪夷所思的能力,与前世不可同日而语。
强大的武者不但能搬山倒海、劈山断水,长生不死也并非神话。
经历过前世死亡前的恐惧和无助,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