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饭过后,杨罡就带着吴满去看铺子。
他们是步行去的。
走到一条服饰街上,吴满看了看街边店铺,问杨罡:
“你知道在这条街上,什么位置的铺子生意最好吗?”
杨罡想也不想地回答说:
“当然是顶头的那一家最好了。”
“为什么?”
“因为买主一过来就会首先看到第一家店嘛!”
吴满摇了摇头。
杨罡就问:
“难道不是。”
“通常不是。”吴满说,“大多数时候应该不是这样的。”
“为什么不是?你倒说说看。”
吴满就说道:
“做生意买东西的人和卖东西的人,心理上是完全不同甚至是相反的。买东西的人想少花钱,而卖东西的人则想多赚钱。要想把生意做好,卖主就要多考虑买主的心理。”
杨罡听后,觉得有些道理,不禁用眼神鼓励吴满继续说下去。
吴满继续分析道:
“比如这些服饰点,当想买服饰的人走进第一家店时,通常不会在开头看的第一家店就买,买主的心理大都是想要货比三家再决定,以免买了高价吃了亏。当他们看了很多家后,若是东西大都差不多,就会决定找一家相对合适的店面成交。”
“好像有些道理。那他们通常会选哪一家呢?”
“一般来说,人的防御心理,会排除最前头的一家和最后头的一家,也不会刻意选择最中间的那一家,相对安全的位置,大约会是在两头的三分之一处。”
杨罡听完,总结道:
“两头三分之一处做成买卖的机会最大?”
“通常如此。不过,若是售价几乎相同的日用小摊档,比如菜摊之类的,那就另当别论了,那个摊位购买方便那个摊位的生意就会更好。”
杨罡对生意之道并无研究,不过听吴满如此说,好像蛮有道理的样子,心下也就高看了吴满一眼。
吴满见杨罡听后并不言语,便知道她是认可自己的观点。
要知道吴满上一世的家里,那可是正儿八经做店面生意的,他所说的这些道理,只不过是一些常识性的东西罢了。
不久他们就来到了他们家的一个店面。
这家店,是一家面积不大的吃食店,店里一共雇了五个人,因为位置比较偏,所以生意一直不太好。
吴满进店后,杨罡把店内的几人向他介绍了一下,就催吴满回去。
吴满说:
“稍等一会。既然来了,我就把店里的情况大致了解了解吧。”
杨罡心想也是,就坐在一旁,看吴满忙活着。
吴满先是看了看店面外面的招牌,又看了看内饰,接着把账目要来看了看,最后还跑到后厨看了看,虽然发现了很多问题,但他并没有当场说。
这时一位食客到来,看他风尘仆仆的样子,像是远道而来的。
“来一碗面。”食客道。
“请问你要不要鸡蛋?”桌旁侍客的小二蔫儿吧唧地说,“我们店的鸡蛋……”
“不要不要!”
“好的。”
小二说完,就去后厨传单了。
杨罡坐了会,就起身用眼神示意吴满想走。
吴满就说:
“我交代两句话后就走。”
吴满说完就走向后厨,杨罡不知吴满想做什么,就跟着过去看。
“下次你不要问对方‘要不要鸡蛋’,你要这样问每一位来客:‘请问您是要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还有,客人来了,你一定要表现得很热情,不能无精打采的。”
小二茫然的表情。
吴满见他迷惑的样子,就强调说:
“记住了,按我说的做!”
小二连连点头。
吴满交代完后,就拉着杨罡走了。
路上,杨罡说:
“‘要不要鸡蛋’和‘要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这话我听着好像没什么两样啊?”
吴满就笑着说:
“你再琢磨琢磨。”
杨罡想了一会,说:
“我还是觉得没什么两样。”
“这是一个思维定式的问题。”吴满侃侃而谈,“食客喜好不一样,所以要求也就不一样。问对方‘要不要’,对方通常有要的,也有不要的,各占一半的几率吧。但是,如果问对方“要一个还是两个”,因为这是个二选一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即便不想要的人第一思维也会选个数量少的说‘来一个吧’,喜欢吃鸡蛋的就会说‘来两个’,能跳出二选一问题直接说‘不要’的,往往是少数人。”
“呵,小小的句式转换,还有这么大的学问呢!”杨罡笑言,“听着是有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