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村中琐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华阴老腔风头正盛,虎沟村张家族人,戏台班子就要十几个,即便如此,依旧生意火爆。
        张德林和张德海一行人的班社名叫德林班,是张德林自己创办的,班社走南闯北,将老腔的足迹布满了陕西、山西和河南。
        一年最多的时候要表演二百多场,少了也要一百多场。
        每一场演出都是座无虚席,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当时的张家人本以为能继续将这门老祖宗的手艺发扬光大,但是没曾想,个人的命运在历史的进程面前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七十年代改革开放,八十年代电视开始走进千家万户,原本匮乏的娱乐活动突然间丰富了起来。
        吃饱喝足听会戏,然后回床上睡觉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没人再愿意去戏台子下听老腔了。
        电视上面的影视剧要远比一群人在舞台上唱皮影戏要有意思。
        华阴老腔的风头从此一去不复返,到了九十年代,一年的演出不过四五十场,一个个班社全都销声匿迹,最后只剩下了张德林他们一个戏班。
        白天干农活,晚上在村里的院子上唱老腔,就是这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最真实的写照。
        没有人不想让老腔发扬光大,只是没有办法。
        下葬之后,两点开席。
        张禾坐在席面上,从兜里掏出一包烟,烟盒上写着“好猫”二字,给桌上的众人一个一个递过去。
        张德林等人是不抽烟的,会影响他们的嗓子,因为从小的经历,张禾也并不抽烟,但是兜里还是会时常备上香烟。
        桌面上,除却那些在人群中玩闹的小孩之外,剩下的要么是张禾的同辈人,要么就是长辈。
        一旁的张星将烟接在手里,眼神之中闪过一丝羡慕。
        他们在村子里,抽的烟都是两块钱一包的金丝猴,张禾手里这包烟十块钱。
        金丝猴一根一毛,这个好猫一根五毛,价格是五倍,不能不羡慕。
        “小禾的烟都是好烟,哥沾你光了。”张星讪讪道。
        “哥,你说这话就见外了,我回来一趟不容易,这烟也是专门买的,好烟不给兄弟长辈抽,难不成给外人抽?”张禾笑道。
        张星点了点头,心里不由得对张禾高看一眼。。
        他没有再客气,将烟拿在手里,没等他拿出火柴,张禾就拿出了打火机。
        这年头打火机在村里都是稀罕物,家家户户用的都是火柴,又叫“洋火”。
        “哥,我给你点。”张禾笑道。
        烟点着,深吸了一口,张星嘴里吐出烟气。
        他是张禾的堂哥,已经将近四十岁了,地地道道的农民,因为身体的原因,没有继承华阴老腔。
        更何况,就算身体好,也没人愿意学老腔,还不如种地挣钱。
        “小禾可是大学生,在城里工作,你也好意思让人家给你点烟。”一个尖锐的女声响起。
        张星尴尬却不失礼貌的笑了笑,没有搭话,毕竟开口的是他的老婆,赵芸。
        “嫂子,都是应该的。”张禾笑了笑,没敢说太多。
        张星的老婆赵芸据说是个狠角色,不好招惹,张禾有所耳闻。
        赵芸终于插上话,脸上带着笑意。
        “小禾,我听你爸说你在城里开了个厂子,这可了不得啊,我们村里就数你现在混得最好。”
        “都是小打小闹,还不如给别人打工。”张禾客气道。
        赵芸拿起筷子,给张禾的盘子里夹了一根鸡腿。
        “吃吧,好不容易回来一趟,尝尝咱自家的口味。”赵芸殷勤道。
        说是自家口味绝对没有问题,虎沟村的红白喜事全都是张家族人自己操办,没有请外面的那些人,鸡鸭鱼肉全都是搭起火灶现场去做,棚子外面的生铁大锅现在还在呼呼冒着热气。
        张禾从小吃着这些长大,在外面跑了这些年,也有些怀念家乡的味道。
        不过他也不傻,知道赵芸话里有话,张禾道了声谢,随后一口咬了下去,不动声色道:“嫂子,家里孩子是不是高中毕业了?”
        “是啊,娃学习不好,没考上大学。”赵芸语气有些哀怨。
        见到话题已开,赵芸试探的问到:“小禾,你那个厂子缺不缺人,要不让孩子去你那块帮个忙,搭把手,学点本事也好。”
        “我们工厂是回收了废纸再造的,污染大,环境不怎么样,你问过小川的意见没有?”张禾缓缓道。
        都是一个村子的,理所当然要帮一把,他一向低调,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9:http://www.xszww2.com/88_88488/166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