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自突破先天宗师之境后,已经对方圆数十丈内的风吹草动都尽收于心。
是以,卖报小童在隔壁街叫卖之时他就听到了,伸手召来伙计帮忙买了一份报纸,拿过报纸看了起来。
片刻后,把报纸一收,继续吃了起来,像是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得吃完饭,结了账,慢悠悠地走回了霍家。
回到霍家,来到前院,见霍元甲正在练拳,也不打扰,找了个地方坐下来,就这么看着他。
他回想起前世所看的电影中老霍的一生:
剧中老霍的人生不可谓不悲壮!
在武术上比一般人有天赋,经过二十年的苦练武术,终于成为了暗劲武师。
他开始挑战各路高手,无一败绩名动津门,被人称为津门第一。
那会的他只知道争强好胜、江湖义气、虚名头衔,根本不知道修身养性。
后来徒弟勾搭秦爷的小妾偷情败露被秦爷惩戒,霍元甲不知青红皂白就前去问罪。
然后老霍虽然打死了秦爷,但最亲的母亲和女儿也被秦爷义子杀死。
丧母之痛,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让他心灰意冷,变成了一个如同行尸走肉般的乞丐。
最后流落到山区农村,老霍在盲女月慈和孙婆婆的用心帮助下。
经过几年的修养,从悲痛中走了出来。洗尽铅华,成为了一名真正德才兼备的化劲大师。
回天津后,偶然看到报纸写着上海有一位外国大力士奥比音,横扫中国武师连胜三十二场,并公然讽刺国人是东亚病夫。
在农劲荪的支持下约战大力士,赢下比赛又顺势和农劲孙创立精武体操会。
洋人商会看不惯精武体操会的火热发展提出了挑战,霍元甲欣然接受,迎战各国高手。
但在日本商人的阴险暗算下中了剧毒,在比赛台上结束了传奇的一生。
……………………………………
原著中正是这样死得窝囊,才加强霍元甲的“殉难”色彩,英雄总是以身殉义,霍元甲与日本人结仇不是个人的私事,他是为国家和民族的大义而以身相殉的,这就突出了英雄的伟大,也更容易调动大家的爱国情绪和同仇敌忾之心。
现在已经改变了老霍家破人亡的命运,那么他的死亡命运呢?
能否改变吗?
又该如何做呢?
在王浩沉思间,霍元甲已经收功,坐到一旁,神色平静地看着他:“老弟,吃过饭没有?”
王浩回过神:“刚才出去溜达了一圈,在沽月楼吃了,对了,大哥,你看这个。”说完把手上的报纸递给他。
霍元甲接过报纸,看了起来,待看到“东亚病夫”这个字眼时,脸色变阴沉。
“砰”的一声,用手拍下桌子就站了起来冷声说道:“欺人太甚,简直是欺人太甚!”
王浩面无表情:“大哥有何想法?”
霍元甲沉着脸:“打,否则那西洋人还真以为我中国无能人,尽皆是病夫。”
“大哥可有把握?”
“未见过此人,不知情况,但事关国体,不容有辱!”
“非去不可?”
“非去不可!”
“好,既然如此,这件事要好好操作一番!我来操办,大哥你这几日调整好状态,准备迎战便是。”
霍元甲点头答应下来。
王浩找到农劲荪,同他讲明此事,告诉他,这个奥比音只是前来中国走穴淘金的英国马戏团一员,他只会表演举重、健美等,严格地说,无非是个走江湖、卖把式的洋艺人,在技击格斗方面,只会些花拳绣腿的招式。
洋卖艺的当然也要吆喝,指望大清国人民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
只是奥皮音的吆喝有点过头,打伤了几个混混泼皮就说横扫中国无敌手。
被报刊记者们一炒作,成了对“东亚病夫”的挑衅与侮辱,深深地伤害了大清人民那本就敏感而易受伤的感情。
于是,“沪人哗然”,群情汹汹,渴望着本土英雄们挺身而出,为国争光。
农劲荪当即拍板同意,王浩替霍元甲向奥比音下战书,擂台规则:“手足并用,无所限制,如有死伤,各安天命”。
农劲荪一方面联系记者炒作此事,在报上刊登广告,高举爱国主义的大旗:“世人讥我国为病夫国,我霍元甲即病夫国中一病夫,愿与天下健者一试”,并宣称“专收外国大力士,虽铜筋铁骨,无所惴焉!”
报刊连篇累牍地进行报道,霍元甲、奥比音之战俨然成为事关中华民族尊严与脸面、彰显黄种人的魄力的巅峰对决。
另一方面与同盟会沪上成员取得联系,于上海搭建了一座高达数尺,宽广数十尺的大擂台。
同时,王浩开始写信,邀请江湖中“威名赫赫”,此时正在河北望都开设蒲阳拳社教徒授艺的“虎头少保”孙禄堂,前来担任擂台评判。
一切准备妥当,几人赶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