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空基导弹工作安排

  “空基导弹,算是中远程导弹和洲际导弹更进一步的军工设计,”叶知寒道:“我不给你们硬性要求,但还是希望你们能尽力支持,尽可能在二五计划结束时完成七成。”

  科技的进步,往往是循序渐进的。

  这就像是赛跑。

  丑国已经遥遥领先,而且还有着充足的体力。

  而华夏起步的晚,而且身体本来就不好。

  这就意味着倘若我国就这么跟在丑国身后追赶的话,那就是一个长期落后的过程。

  华夏现在凭借着万众一心和不计回报的生产力,得以快速奔跑。

  但这股力量终究不是无穷无尽的。

  叶知寒本来没有考虑过这件事,但在京城同子任同志聊了那么久,他开始有这个疑虑了。

  历史大势告诉我们,万众一心和众志成城很难长久的持续下去。

  内部的动摇和外部的挑拨,都会让这根拧在一起的麻绳逐渐松散。

  子任同志改天换日,凝聚起来的这股力量,注定会随着时间而缓慢流逝。

  或许随着日复一日的劳动,每年只有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的人掉队。

  但在五万万的基数面前,也是庞大的数量。

  更重要的是,这些掉队的人,注定会影响更多的人。

  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掉队的人将呈指数增加,生产力则呈指数减少。

  直到经过时间的磨砺和考验过后,达到最终的生产力水平。

  这个数学状态,在京城的时候叶知寒曾尝试着推算过。

  他想要测算出来各个阶段的生产力衰减指数,从而通过函数和既定生产力判断出来华夏崛起所需的时间。

  但没有成功。

  他可以计算出这个世界上任何难题,可以求出支撑计算的任何参数。

  但唯独解不出“人心”。

  华夏的欣欣向荣,让所有人都被这热火朝天的气氛裹挟着前进。

  看似势不可挡的人民洪流中,却夹杂着诸多隐患。

  所幸,子任同志还保持清醒,能够看到在这盛况中的忧患。

  这也让叶知寒虽然无法算出生产力衰减的具体路径,但让他有足够的时间,去改变参数,让人心流散的幅度大大降低,或是流散的时间不断的向后推移。

  星载导弹,便是重新振奋人心的重要参数。

  “现在我们的人民需要看到希望,”叶知寒道:“百济战争打赢了,但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岸舰导弹虽然一鼓作气击落了两家U-2和十艘敌舰,但也令丑国的炮口对准了我们。”

  “这些小进步,可以让人民们欣喜片刻,但同时带来的是更大的压力,”

  “准确来说,在我们追赶丑国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这样的负收益的情况。”

  “因为在超过之前,你变得越强,所受到的压力就越大。”

  “当压力大到一定地步之后,人民的力量就会不可避免的受到削弱。”

  “所以这也是星载导弹的真正目的,让我们的人民看到曙光。”

  “让我们的人民,可以不再提心吊胆。”

  叶知寒自顾自的喝着酒,嘴里碎碎念着。

  赵章顺和钱月林两人也都是举杯安慰。

  这段时间他们作为各大机械工业部的一把手,知晓太多足以让人泪崩的画面和事迹。

  有为了收集核试验数据,在反应堆意外爆炸的时候,穿着单薄的防护服只身进入反应堆内部进行数据采集,短短几天时间便器官衰竭而牺牲的研究员。

  也有长期营养不良,在导弹建设过程中,在高架上低血糖突然休克坠落牺牲的工人。

  更有无数个没日没夜的守在工作台前计算的工作人员。

  “来开会之前,有个工作人员和我交代了件事,”赵章顺苦笑着摇了摇头,还没开始说就已经止不住的叹气:“他说,赵院长啊,你见到叶院长之后,能不能问问叶院长,为什么咱们日夜不停的研究、计算、制造,咱们五院研发出来了那么多武器,丑国怎么还是能欺负咱们。你问问叶院长,咱们什么时候能不用害怕丑国,咱们还得多久,十年二十年、五十年都行,你问问叶院长,给我们一个时间,多久都不怕,只要有时间,我们就有奔头。”

  “哎……所以,对于老叶刚才的话,我是认同的,如果就这么在常规的道路上去追赶,那么在追上丑国之前,我们人民的付出,就总是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样的状态持续个五年十年还好,如果再久一些,总会出问题的。”

  他拿起酒杯,和叶知寒碰了一个:“计算机的项目,我的态度是建议缓缓,等有钱了再搞,但是星载导弹,我支持你,我们部门,一定尽力配合,将星载导弹的核弹头设计,也一并作为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9:http://www.xszww2.com/34_34455/1901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