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天津之变(2)

  “天津开海通商,就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朱由校站起身,朝舆图那边走去,孙传庭见状,忙站起身随行,大殿内,响起朱由校的声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大明的北方,选择合适的沿海府县,利用不冻港的优势,修建对外海贸口岸,就是在抢江南诸省,私下所行走私海贸的利益。

  这些不算秘密的秘密,卿家在和欧罗巴各国海商,在接触频繁以后,想来是有直观感受的。

  朝中的东林党,楚党,宣党等派,包括齐党在内,谁敢拍着胸脯保证,他们所接触的那些群体,没有从事走私海贸的?

  只不过这些事情吧,上不得台面,大明又奉行重农抑商,所以没人在朝提及过。

  但是朕却不这般看,大明内忧外患严重,国库收支失衡,治下灾害增多,若不寻找其他财源,那朝廷所遇困境会更多。”

  “陛下所言不错。”

  孙传庭微微点头道:“一直以来,大明在开海这件事情上,态度就是反复的‘禁’或‘开’徘徊。

  臣先前没过多接触这些,所以心中并不清楚,这背后究竟代表着什么。

  但是接触的越多,了解的越多,却越感大明贯彻开海通商,或许不仅能给国库增加财源那般简单,还能帮朝廷解决很多问题。

  比如粮食海贸,棉花海贸,矿藏海贸等等,倘若能够形成规模的话,那大明就能以极低的价格,获取这些宝贵资源。

  甚至在发展海贸的过程中,还能保持陛下常言的贸易逆差,叫海外的大批银子,源源不断的流进大明境内。”

  大明延续历朝历代的科举制度,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将科举推向新的高度,这也使得大明在财政、海贸、科技等方面的人才,一直都处在极度欠缺的境遇。

  治理这个庞大的国度,不是靠读几本四书五经,学一些圣贤之道,就能确保大明能够江山稳固了。

  尤其是步入小冰河时期的大明,自身也迈进封建王朝的统治后期,倘若大明不积极寻求改变,那江山倾覆就是必然。

  “对现阶段天津的发展,朕心中是满意的。”

  朱由校微笑着说道:“甚至可以说,卿家的所做所为,超出了朕的预料,这是一个好的趋势,要继续保持住。

  新城营建,新港筹建,造船产业,官办诸厂,驰道建设,水利建设等等,这些大层面的发展,要真正抓起来。

  卿家可知,朕看到眼前这一副副规划舆图,看到了什么吗?看到了天津的未来,看到了大明的未来!”

  朱由校指着眼前的诸多舆图,眉宇间流露出赞许,看向消瘦不少的孙传庭。

  没有任何的成功,是简单的。

  天津府的设立和发展,是从天津三卫裁撤开始,期间经历了那些困境和掣肘,唯有孙传庭心里最清楚。

  纵使是身处紫禁城的朱由校,亦不能说百分百感同身受,毕竟所处的境遇不一,所处的环境不一,又怎会有感同身受呢?

  “陛下,臣能否求几项恩准?”孙传庭神情严肃,拱手作揖道:“非臣想趁陛下高兴,索要……”

  “卿家,这些外朝的臭毛病,就别在朕面前说了。”

  朱由校笑着走上前,拉起孙传庭说道:“需要什么,就讲出来,只要是朕能办到的,那就一定能给。

  不能办到的,那想尽办法也办到。

  卿家在天津所做之事,乃是为大明在前蹚水,若是朕还吝啬、自私的话,那寒的就不止是卿家的心了。”

  孙传庭神情动容,心里涌出一股暖流。

  此生能遇这等英明的君王,是他孙传庭这辈子最大的幸运。

  孙传庭不是傻子,他清楚在自己治理天津时,不少黑白不分的谣言,在天津,在京城都传播过,可据他所知的情况,这些谣言都消失了。

  至于怎样消失的,孙传庭不去多想,都能猜到一二。

  “陛下,臣需要银子,至少五百万两银子!”

  孙传庭眼神坚定,看向天子说道:“新港要扩建,海防营要扩建,造船厂要扩建,还有驰道、水利、聚拢流民等,都需要进一步突破。

  臣和天津府的同仁,认真核算过很多遍,想要撬动天津的发展,就需要充沛的银子。

  臣此次秘密进京,带了天津发展规划,臣可以……”

  说着,孙传庭就转过身去,准备去拿准备好的相应案牍。

  “卿家不必找了,朕允准了。”

  朱由校开口道:“这些案牍,等卿家离京后,朕会认真御览的,有任何想法和意见,会批注下来,叫司礼监送去天津的。

  朕给卿家,备下了一笔内帑银子,不多,六百万两。

  朕希望卿家用这笔银子,能给天津发展带来助力,朝中政务繁杂,朕能关注天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9:http://www.xszww2.com/135_135287/803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