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口谕,收割大明祥瑞!”
王承恩手持拂尘,朝地头快步跑去,焦急等待的陈经纶,听闻此声,看见御驾浩浩荡荡的过来。
“按计划行事。”
陈经纶朗声喝道。
收割土豆和红薯是大事,为了今天,农科院上下在过去数月间,不知付出多少辛劳和汗水。
“甲队,随我下地掘土,切记不要伤到土豆和红薯,一块地,一块地的去掘。”
“乙队,准备收集,都记住了,把上面的泥土都去掉,别增添浮称。”
“丙队,准备称量……”
在朱由校领着众人赶来时,农科院的人指挥着一众农夫开始下地,收割成熟的土豆和红薯。
“陛下,此处京郊皇庄,种植土豆十七亩,种植红薯十六亩。”徐光启撩了撩袍袖,难掩激动道:“每一亩地块都丈量好了,通过各地块的单独收割,单独称量,汇总称量,能知晓……”
朱由校面露笑意,听着徐光启所讲,看着下地忙碌的人群,心情却很是愉悦,这一刻他等待太久了。
倘若皇庄的小规模培育种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话,那代表大明能在此后几年,有计划的,有规模的推广种植。
耽搁一年时间,就耽搁很多事情,更会饿死很多百姓。
从天启元年开始,大明算是迈进高灾期,灾情频生之下,粮食减产成为必然,更别提期间的徇私舞弊和土地兼并。
出手解决吏治问题,是需要周期的。
朱由校不想看到,在整顿吏治的过程中,大明的底层百姓,因灾情而遭受凄惨遭遇,在绝望中饿死。
朱由校等得起,大明百姓等得起吗?
一天不吃可以。
两天不吃可以。
五天呢?
十天呢?wap.biqupai.com
那是会成片饿死人的!
永远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在整顿吏治的期间,朱由校要从海外购进粮食,要推广种植玉米、土豆、红薯等物,这样才能救更多的百姓活命。
“这土豆和红薯,真的能吃吗?为何本官心里总觉得不靠谱,陛下为何对外来作物这般重视?”
“这土豆和红薯的亩产,能有多高?一百斤?两百斤?大明现有的土地,种植小麦、水稻、棉花、大豆等物还不够,怎能拿来种这些外来作物?”
“的确,夏税秋粮乃国朝赋税的根本,将这些不知所以的作物种下,岂不是会动摇正赋?”
“快看!那挖出来的东西,是土豆?还是红薯?为何块头这般大啊,这一块都超三斤了吧?!”
随驾前来的群臣,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对地头忙碌的人群指指点点,不少人流露出的神情,是担忧,是凝重。
玉米、土豆、红薯等舶来品,明明是在万历朝时期传播进来,可直到百余年后,才大规模种植起来。
造成这一情况的因素,有很多。
其一,不清楚这些作物的习性。
其二,不知道这些作物的吃法。
其三,牵扯到赋税的夏税秋粮。
其四,影响到大地主的财源。
其五,传播途径的闭塞和滞后。
身后群臣的小声议论和质疑,朱由校全都听到了,不过却没有多说其他。
关于能吃吗?
亩产怎样。
牵扯到夏税秋粮等事。
朱由校心里都清楚。
想要给大明增加几类作物,并且成规模的种植起来,首先要打破的是能吃吗,亩产怎样的质疑。
至于牵扯到赋税、利益等事,朱由校有的是办法去解决。
产业,是扶持新兴产物的核心。
“甲字号地块,所丈田亩,一亩所收土豆,一亩所收红薯,准备称量!”
在围观人群议论之际,徐光启、王象晋他们,早就跑到地头这边,内心忐忑的看着土豆和红薯的收割。
听到农科院的人所喊,方从哲、叶向高、孙承宗、王象乾、王在晋这些朝中重臣,无不是神情凝重的看去。
对今日随驾前来京郊皇庄,视察红薯和土豆的收割,他们是有着不同看法的,对两种作物的亩产,亦是很关心的。
“皇爷,是否过去看看?”见一筐筐土豆和红薯,被农夫背到地头这边,魏忠贤小声询问道:“奴婢……”
“不用!”
朱由校摆手道:“不要影响农科院的差事,就待在这里看着。”
目光所看之处,徐光启、王象晋、陈经纶他们,各自忙碌着,有检查的,有抖土的,有指挥的……
称量区忙碌之际,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