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陛下,可以下旨了吧!..

李景隆仔细的听马三保说完,介绍的这群太监里面,各种人种都有,各种人才也都有,其专职的能力,甚至是比很多道貌岸然的文官,更加的有能力,有抱负。

这才明白,其实太监这个群体,并不是像是大家想的那样,全都是坏人。

只不过,很多时候,文官们不愿意让这群肢体不健全的人表现得太过耀眼,显得他们更没用。

“很好。”

等马三保介绍完毕之后,李景隆笑着道。

“你现在就将这些人召集起来,本都督免去你们的罪人身份,直接入我五军都督府,做低阶武官,你做海运总指挥!”

“俸禄,宅子,本都督都不会亏待你们,先好好的休息两天,本都督明日上朝,先把禁海令解决了再说!”

马三保大喜,连忙磕头谢恩。

“谢大都督厚恩!”

随即就迫不及待的去找自己的伙伴去了。

“大都督,你对马三保好像格外的喜爱,莫非……”

耿炳文看着马三保的背影,猜测道。

“难道你们之前认识,是旧相识?”

耿炳文的猜测不是没有道理。

早年间,燕王朱棣在南京也待过很长时间,那个时候朱元璋还在位。

李景隆是朱元璋的外甥孙,甚是得到朱元璋的喜爱,朱棣那会儿也是老相识。

马三保在朱棣跟前也算是受到重用的,李景隆见过他并不稀奇。

“我听说过他,他不知道我罢了。”

李景隆对于真正的英雄,都是尊重的,马三保一生传奇,值得自己的另眼相看。

“这些不多说了,马上让书吏帮我拟一份奏章,请求陛下下旨开海,我明天要用。”

李景隆吩咐道。

“遵命!”

耿炳文答应道,下去安排。

次日早朝,李景隆带着奏章上殿。

一进入奉天殿,一众武将勋贵都上前见礼,十分尊崇的样子。

众多文官,虽然没有主动搭讪,却也畏之如虎,不敢靠近,保持着敬畏。

在他们的眼中,李景隆已经是大明第一权臣,威势比当初的曹国公厉害多了,还是尽量避免冲突为妙。

否则……

自己很可能就是下一个齐泰,黄子澄。

“陛下有旨,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太监照例高喊一声道。

“有本。”

李景隆淡淡的道,顿时原本想要奏事的臣子迈出去的腿,又退了回来。

不敢和李景隆争上奏的机会。

“李太师,何事上奏?”

朱允炆看到李景隆,还是忍不住的害怕,强笑着问道。

“陛下,本都督想请陛下下旨,沿海各镇开海,准许船只出海。”

李景隆笑着道,仿佛自己说的事情无关痛痒一般。

“什么!”

朱允炆吓了一跳,连忙摇头。

“禁海令那是皇爷爷颁发的禁令,朕怎么可以与他老人家违背。”

“此事绝对不可以!”

朱允炆的态度十分坚决,可是眼神之中,却透着一股色厉内荏的样子,对李景隆很害怕。

不过,朱允炆作为皇帝表态了,自然有臣子跳出来,为他说好。

“陛下所言极是,海上危险重重,贸然出海,百姓损伤一多,对国家不利。”

“而且沿海一带,倭寇一直为祸,禁海令后,严谨百姓出海,才算平稳了,现在出海,岂不是给倭寇迫害我大明的机会,不妥!”

“海外多宝,百姓向往之。若是开海,百姓必然蜂拥而去,无心田亩,到时候粮食减产,国家底蕴动荡,此道旨意万万不可啊,陛下!”

看着群臣维护自己的样子,朱允炆也多了一份信心,底气足了不少。

“李太师,你看到了吧,群臣都是反对的,这开海的事情,还是算……”

不等话说完,朱允炆就看到李景隆不善的眼神,顿时说不下去了。

李景隆不屑冷笑。

心说就这样的胆气,哪里来的底气反对自己。

放下朱允炆不理,李景隆看向刚才张牙舞爪,不支持开海的那群文官,冷笑起来。

“先帝禁海令,的确是为了大明社稷江山。”

李景隆正色道。

“可是也没说大明永世不得开海呀!”

“现在我大明内陆百姓过得安稳,生活富足,玉米,红薯和土豆的大面积种植,不但让军屯得到了存粮,甚至卖给百姓,价格低廉,又能吃得饱。”

“你们担心的不是开海之后,田地荒芜,而是担心百姓的选择多了,没人给你们当佃户,给你们种地,让你们剥削了。”

李景隆的一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9:http://b.faloo.com/689490_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