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元年四月,初夏。
董卓的坚壁清野策略给诸侯盟军带来了极大的阻力,让诸侯联军在开战后几乎寸步难进。
河内与冀州、兖州交界处的北线战场,董卓麾下大将华雄,率部出河内,扰袭冀、兖地界,韩馥与王匡难以应对,更是让诸侯联军粮道多次被截断,弄得袁绍不得不派出桥瑁和鲍信,带领数万精锐去支援韩馥与王匡,应对华雄部的扰袭。
可华雄骁勇善战,部下万余皆是骑兵,又不与诸侯联军正面决战,而是采取一击即退的扰袭战术,硬是让韩馥、王匡、桥瑁和鲍信近十万部众疲以奔命,损失甚大。
北线糜烂,袁绍也无奈,中线袁绍本部也好不了。
中线战场主要位于陈留君毗邻的河南尹,河南尹战火连绵,董卓部与袁绍、曹操等关东联军鏖战两三月,互有胜负。
只是董卓部将吕布,引并州骑兵游荡在河南尹地界,多次扰袭诸侯联军,诸侯联军多为步卒,机动性上的差距让他们苦不堪言,多次明明是优势战局,却因后路被袭,或粮草被烧等缘由,不得不放弃眼看就要到手的胜利。
所以中线战场也极之不顺利,袁绍对此十分之苦恼。加之冀州粮道多次被断,导致中线联军粮草紧张,无奈之下,袁绍只能派人向远在徐州的陶谦借粮,顺便想拉拢陶谦加入讨董之战。
可惜陶谦也是个老油条,一看战时陷入僵持,态度就暧~昧起来。粮食是有,但是不多,不过还是给了一些。
至于亲身参与讨董之战?
陶谦表示青州黄巾余孽随时南下徐州,陶谦要保境安民,不能擅自调动大军云云。
看着陶谦的使者和书信,袁绍差点儿气的要砍人,不过还是忍住了,至少陶谦让人送来了不少粮食,也算是一种表态了。
至于南线,被袁绍给予厚望的南线,此时也不顺利。
而南线最能打的孙坚部,也在大谷关下饮恨。
似乎是董卓吸取了函谷关下战败的教训,所以下了死命令,大谷关守将换了几拔,最后换上徐荣,以不动如山之势,牢牢将大谷关守住。加之董卓支援倾斜,大谷关上军械什物不缺,兵精粮足,对付起远道而来的孙坚部,只要不出城作战,孙坚部就奈何不了徐荣。
所以南线此时也陷入了僵持之势力。
袁术和孙坚看着大谷关难以打下,损失了上万士兵后,就打算换一个方向,想绕过大谷关。
而能绕过大谷关的道路有两条。
一是转战河南尹,与袁绍会合,一同从中牟等县开始,一城一池地步步推进,可谓是正面强攻洛阳。
这条路倒是可行,不过损耗极大,袁术不止要功劳,还要保留实力,别到时候攻下了洛阳,自己部众却所剩无几,那还不被那庶子压了一头?
再说了,真要去陈留合兵,那肯定要听从那庶子调遣,袁术表示完全不能接受。
并且说不准那庶子会不会故意让他袁术的部众冲到最前面去送死。
所以这一条路被袁术否定了。
而第二条路就是绕道弘农郡。
从大谷关外出发,入弘农郡的陆浑关,穿过宜阳县,再出函谷关,然后攻击洛阳西面的最后屏障谷城,谷城一破,或绕过谷城,都能直击洛阳城。
只是袁术和孙坚一探听,才知道弘农郡早就易主。
弘农郡现在是在弘农王手上,守将却是一名无名之辈。
袁术和孙坚惊奇之余,也引兵驻扎在陆浑关以东的新城县,派出探马去陆浑关通报。
可惜,最后得到的回应却是‘不许’。
是的,就只有‘不许’二字。
并且这两个字还是陆浑关派出轻骑,将写着二字的布匹扔到袁术和孙坚军营前的。
这连使者都不入营的举动,却是让袁术大怒,直接挥军强攻陆浑关。
孙坚却认为这样不合适,毕竟那是弘农王的部下,并且弘农郡还是弘农王的封地,就这么打过去却是在义理上站不住脚。
再说了,先前联军各诸侯联名上书送去长安,说是要共同拥戴弘农王再登天子大位,可弘农王却明确表示,现在他只是弘农王,更不愿意参与讨董联军。
既然明确表示了,如果现在再对弘农王治下动手,那不就等于将弘农王往董卓一方推过去?
孙坚虽然多番劝说,不过袁术却不听,认为陆浑关那姓孟的守将羞辱了他,强行命令孙坚引精锐攻城。
孙坚无奈,只能听命。
不过很快的,袁术和孙坚都不得不忍声吞气地退出陆浑关地界,并打消了绕道弘农郡的念头。
因为,他们被那名姓孟的无名之辈给狠狠地教育了一番。
攻关之战打响不足一个时辰,袁术和孙坚部就在陆浑关前丢下了数千具尸体,死伤惨重不说,居然连城墙都没有能靠近。
袁术和孙坚也不是没脑子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