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完这件事后,李世民又朝着朝臣房玄龄说道:
“房丞相,你向来处理事情妥当。
这次大战,虽然胜利,但朕的玄甲军团全部牺牲了,你帮我好好安抚他们的家属,还有那些为大唐牺牲的将士,不论官职大小,都安置妥当。”
房玄龄一拱手,肃然道:
“陛下,体恤战士,宅心仁厚,乃我大唐之福,我一定不负陛下对我的嘱咐,尽全力办好。”
说完这些,李世民觉得有些累了,挥了挥手,
“下朝吧,你们都回去休息吧!”
立政殿。
李世民的正宫长孙皇后,正在重新梳妆打扮。
等待李世民亲自把大胜的消息告诉他。
世人都知道长孙皇后知书达理,待人宽厚。
却不知道她同样有贞烈的一面,她早就穿上一身素服,等待着城外传来的消息,如果是坏消息传来,房梁上挂着三尺白绫,就是她自缢之处。
她这么做的原因有两层意思,其一,跟李世民多年夫妻,同甘共苦,她知道李世民放心不下自己,只要她一死,那样一来或许李世民能在众臣的劝说下逃出长安,等到东山再起之时。
其二,听说突厥人非常野蛮攻城之后,不仅屠城,还会糟践女子,她自然不允许自己的清白遭到突厥蛮夷的玷污。
她在立政殿默念了无数遍的金刚经,为李世民祈福。
如今,传来了好消息,她自然是高兴,重新对着铜镜整理云鬓,等着李世民。
而李世民下朝之后,也是不顾疲乏。
第一时间向立政殿走去,
他想把这个好消息亲口告诉观音婢(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爱称,类似于小名。)。
李世民一路小跑至立政殿,看到下人正在收拾三尺白绫,而长孙皇后正在对着铜镜梳妆。
这么多年恩爱夫妻,他岂会不知妻子的想法,甚至在之前他都考虑到了。
所以,在他哥哥长孙无忌劝他撤退的时候,他对长孙无忌非常失望,他甚至连自己的妹妹都不如。
正当里面的侍女见到李世民要跪下行礼的时候,李世民竖起手指放在嘴边嘘了嘘,然后挥手致意。
示意她们不用行礼,轻声退出去就行了。
待到侍女都走后,李世民悄悄来到长孙皇后身后,突然从后面用捂住她的双眼,说道:
“你猜猜朕是谁?”
长孙皇后突然觉着自己眼前一黑,有一丝慌乱。
听到声音后的她,笑出了声,
“整个大唐天下,除了你李世民谁敢称朕,还有谁敢,你这不是自报家门,不打自招。”
只有在自己妻子面前,李世民的架子才放的下来。
李世民尴尬的笑了笑,放下了手。
然后,在长孙皇后的肩上拍了拍,轻轻的说道:
“观音婢,你说你傻不傻。”
长孙皇后知道李世民指的是什么。
长孙皇后把李世民的手抓在自己的手上,放到自己的脸颊边上,不无情深的说道:
“陛下,臣妾心甘情愿。”
李世民叹了一口气,用那只被长孙皇后抓住的手轻轻的抚摸着长孙皇后的面颊。
这时,一个甜美的声音从背后响了起来。
“父皇,母后,你们在干嘛?”
只见一位有着一头乌黑的头发,挽了个公主髻,髻上簪着一支珠花的簪子,上面垂着流苏的少女,从后面走了过来。
她说话时,流苏就摇摇曳曳的。
正是李世民的掌上明珠,李丽质。
再一看她有白白净净的脸庞,柔柔细细的肌肤。
双眉修长如画,双眸闪烁如星。
小小的鼻梁下有张小小的嘴,嘴唇薄薄的,嘴角微向上弯,带着点儿聪慧的笑意。
听到父皇得胜归来的消息,李丽质第一时间就欢呼雀跃的跑来找母后。
她是在李世民前一脚踏进去的时候,她后脚就到了。
刚好看到侍女退了出来,她也嘘声叫她们别出声。
好奇的她站在了门口,偷偷的看着父皇。
看到父皇偷摸的蒙住母后的眼睛,她差点笑出了声。
到后面她实在忍不住了,也想逗一逗父皇,就故意在他后面出声问道。
听到女儿的声音,长孙皇后不着痕迹的放开了李世民的手。
嗔怪道:
“多大个人了,还不懂礼数,进来也不打声招呼!”
李世民也转过头来,对着自己的宝贝女儿笑道:
“是啊,你母亲说的不错,看来为父给你请的礼部尚书王珪,并没有尽心尽责的教你啊,回去朕就治他的罪。”
说完,李世民还故作严肃,抚了抚自己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