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多灾多难的明朝

五阎王拦住道:“走什么啊?教头,难道怕我们吃了你啊?放心,我们现在是一家人,不会的。”

“我怕你们做什么?”张小贫不屑一顾地道。

“那你走什么呢?”整齐王道。

“和畜生没什么好说的。”张小贫道。

整齐王、五条龙、五阎王、邢闯王四大天王生气地道:“你骂谁呢?”

“我指名道姓了吗?你们怎么知道我骂你们?”张小贫反驳地道。

“你不是骂我们,难道是骂鬼啊?”邢阎王道。

“不错,我骂的就是鬼,四个道貌岸然的恶鬼。”张小贫道。

“你,你——”整齐王、五条龙、五阎王、邢闯王四大天王怒气冲天。

五条龙怒道:“你害得我们好惨,杀了我们那么多弟兄,这个仇我们岂可就此罢休,今天我们要拿你的人头祭奠我们死去弟兄。”

“看今天谁来救你!老天真是有眼,今天让你落到我们四兄弟手里,也算是你的造化。”邢阎王说道。

“之前我们被你危险,怕你,现在我们可不怕你了,大头领,今天你死定了。”整齐王响应道。

“啪”的一声,五条龙抄起一张长凳子向张小贫砸了过去,张小贫劈起一掌,将凳子震开两节,随后向门外跑去。

张小贫没跑多远,就见天边黑压压一片乌云般向这边袭击过来。

整齐王、五条龙、五阎王、邢闯王紧随在后,四人一看天边,叫道:“不好,是蝗虫!快找个地方躲起来。”

张小贫也认识到了是蝗虫,这些家伙可厉害了,所到之处,寸草不生。他急中生智,一个飞跃跳到了一条水沟里躲了起来。

整齐王、五条龙、五阎王、邢闯王四人也跃到了水沟里。

不一会,蝗虫呜呜发出声响,遮天蔽日般地飞了过来,很快,它们所到之处,无论树木,还是庄稼,甚至房子顷刻尽毁,一片苍凉。

在明朝末期,蝗灾是除水灾、旱灾以外的一大自然灾害。

徐光启在其著作《除蝗疏》中说到:“国家……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惟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马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旱者也。”

由此可见其蝗灾破坏力之大。

而蝗虫一旦肆虐成灾,那么田里的农作物就会被其吞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从而还会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而导致粮食短缺,发生饥荒。

除了蝗灾之外,还有瘟疫,鼠疫等灾害流行,影响之大,范围之广,分别有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和京城等等。

据《明史》记载:

从1408—1643年共发生大瘟疫19次。

其中1641年流行的一次瘟疫遍及河北、山东、浙江等。

明末大瘟疫开始于崇祯六年,地点是山西。

崇祯十四年传到河北,并随着李自成和清朝的军队传到更多的地区。

崇祯十四年,北京暴发鼠疫,造成人口大量死亡。

史载崇祯三十六年二月“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自然灾害的肆虐,加上苛捐杂税,民不聊生,各地民变纷纷四起。

蝗灾不仅能直接破坏古代农业发展与人民的基本生活,更能从根本上威胁到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

尽管明朝政-府在治理蝗灾上做了有力的预防和治理。

一,他们改变耕作方式,将原来的旱田改为水田。

二,建设水利工程。水灾是明代的一大自然灾害,所以明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水利的发展。

三,改变经济作物的种植类型。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里,蝗灾一旦发生之后,所到之地,农作物皆会被一扫而空。

但事实上,也并非每一种农作物蝗虫都会吃。

所以通过研究蝗虫习性,种植蝗虫不喜欢食用的农作物,便是降低灾害损失的一大方法。

比如种植一些豌豆、豇豆、苘麻、芝麻、薯蓣等。

明朝许多农书资料都提倡在蝗灾盛行的地方种植一些生长周期短的农作物,比如将小麦替代为大麦,并广泛地推行早稻。

这样一来,便有利于避开蝗灾高发期,从而降低损失。

由于连续各种灾害,再加地方官员贪婪无道,地方财政空虚,间接地动摇了国本,先后爆发了大小民变数十起,影响最大的是紫金梁王自用为首的一大波农民起义军。

蝗灾一旦成群结队,是十分可怕的,它们能遮天蔽日,瞬间将大地遮成黑夜。简直像吃人一样。

张小贫潜伏在一人深的水沟里,根本不敢动,生怕成了蝗虫的美餐。

整齐王、五条龙、五阎王、邢闯王已经习惯了面对恶劣的环境,这种阵势的蝗虫,他们已经不是第一次见了。

<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9:http://b.faloo.com/645488_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