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唐玄奘


    

    第172章人情世故


    太子府。


    朱红门上刻有越王府的匾额已换成了太子府。


    所有家丁和丫环一个个喜气洋洋。


    李贞在甘露殿大放异彩,骂死褚遂良,气昏高士廉,让长孙无忌束手无策。


    更重要的是,李贞竟然在大殿之上,一口气作出了上百首流传后世的诗篇,这样的本事,根本就是旷古烁今,亘古未有。


    满城都在传抄着太子的诗篇,引得洛阳纸贵。


    甚至有人说,李贞是古往今来排第一的大才子,大文豪。


    一时之间,李贞风头无二,成为这大唐目前最风光的人。


    不过与外界的风头无二相比,李贞这一段时间却在家里忙活着种地。


    不错,一个太子,亲自在太子府的一处暖房之中弄了几十个陶制花盆,里面放满了土,不少绿绿的幼苗从土里拱了出来。


    李贞对这些小苗精心的伺候,每天浇水,除草,施肥,看着小苗一点点长大,李贞的心里乐开了花儿。


    “太子殿下,你为什么要种这些花苗啊?”尼娜问。


    “这里面可不是花苗,都是宝贝。”李贞摇了摇头说。


    “那这是什么啊?”尼娜不解的问。


    李贞嘿嘿一笑,口中说道:“这是番薯。”


    “番薯?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啊。”


    李贞心说,听说过才见了鬼!


    番薯原产地是美洲,明朝万历年间才由西班牙人带入华夏,现在是大唐,离番薯引进大唐还有近千年的时间,尼娜自然是不会听说过的。


    就这些番薯,还是上一次做任务,系统奖励给李贞的。


    当李贞看到奖番薯之后大喜过望。


    番薯耐旱、耐酸碱,适应性强,绝大部分的土地都可以种植,而且产量极高。


    粮食的产量是制约人口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但人口增长的数量超过了粮食的供应,那么社会就会变得动荡不安。


    比如明朝末年,有一亿人口,但因为天灾人祸,又赶上长达70年的小冰河期,日照时间短,粮食产量不足。


    老百姓吃不饱,自然掀杆而起,于是李自成、张献忠等人造反,最终灭掉了明朝。


    百到了清朝后期,华夏的人口一下子增加到了四亿人,却没有出现持久的造反,哪怕是太平天国,也不过十几年时间,其重要原因不是番薯的大量种植和食用。


    因为番薯产量高,淀粉含量大,味道也好,能让人吃饱肚子,所以也就没有了大规模


    当时,现在这个时候,只有李贞知道番薯的重要作用,其余的人都没有意识到这小小的番薯,将会带给大唐多大的变化。


    李贞就想着,自己在温室里种值番薯,等到了春夏之交,这第一批的番薯将进入成熟期,就可以批量种植了,到时候整个长安城就都可以吃到番薯。


    正想着,门外一个声音传来:“太子殿下,程处立大人带着太原才子狄鼎天求见。”


    李贞的眉头就是一皱。


    对于这种跑官的人,李贞一律不见。


    李贞最看不上的就是这种趋炎附势,没有真本事,到处挖空心思找门路的人。


    不过程处立是自己的心腹,他的面子又不能不给。


    李贞思来想去,还是给程处立一个面子,下不为例。


    在偏殿里,李贞接见了程处立,以及那个太原才子狄鼎天。


    一见面,李贞问了几句话,觉得这狄鼎天才学平平无奇,只不过是中上之资,心中就有些不以为然。


    草草应付了两句,李贞就要离开,程处立一看不好,立即说道:“狄公子,你那付王羲之的字带来了没有?”


    “带来了。”狄鼎天取出一幅卷轴。


    李贞心中一动,王羲之是书圣,也是李世民最为推崇的书法家,李世民酷爱王羲之的字,一经发现,立即收藏。


    李贞听说狄鼎天有王羲之的字,心中不由一动。


    狄鼎天就说:“这是草民家传之宝,特献与太子殿下,如此明珠方不蒙尘啊。”

<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9:https://www.biqufan.com/110_110792/204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