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2章 疯狂的计划!

  除了这180万大军之外,陈大总统还准备了1000枚V2导弹。

  在原本的时间线上,德国人是从1944年后半年之后,才开始大规模的使用V2导弹。

  那个时候的纳粹德国已经非常困难了。可是他们依然能保证每个月生产500~600枚V2导弹。

  现在的中华联邦正如日中天!此时的中华联邦就很像原本时间线上的美国,前方战事打的异常激烈,后方老百姓还可以照常生活。

  而且中华联邦还有整个亚共体来为他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这样一个国家怎么可能会像原本的德国那样,一个月只能生产500~600枚V2导弹?

  斯大林格勒之战如果真的只用打一个月的话,中华联邦用这一个月的时间生产出1000枚V2导弹,一点问题都没有。

  更不用说现在的国防军手中已经有了100多枚V2导弹,这个计|划根本不是天方夜谭。

  唯一的问题就是,180多万大军配合1000枚V2导弹、2300辆坦克、18,000门各种口径火炮和迫击炮以及1900架作战飞机,到底能不能在一个月之内攻下斯大林格勒?

  为了守卫斯大林格勒城,朱可夫将铁木辛哥调到了斯大林格勒。

  铁木辛哥的手下曾经有一只非常庞大的部队。可是这支部队在喀山之战之后被拆分重组,一部分部队化整为零散落在了中华联邦的占领区之中。

  这几十万人就是沙俄军队和日本外籍兵团需要防备的主要目标。

  另一部分人被调到了莫斯科和更远方的地区,用来防备德国人可能的进攻,同时也防备中华联邦国防军继续向西推进。

  剩下的部队和斯大林格勒原本的守军一起共230万人左右,一起拱卫斯大林格勒城。

  这230万人装备有17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6,500门各种口径的火炮和迫击炮以及2200架作战飞机。

  可以看得出来,这一次的斯大林格勒之战比原本历史上那些战役规模还要庞大。

  这座本来只有60万人口的小城,现在需要容纳410万人在此作战,如果再算上还没有来得及撤出城中的百姓。

  那么理论上来说,在战役最激烈的时候,这座城市的人口密度甚至会超越原本的7倍以上。

  那时的斯大林格勒城将成为当之无愧的钢铁和血肉磨坊,甚至比历史上还要更加的惨烈。

  然而,陈大总统这一次动用的兵力和重装备数量并不比原本历史上的德国人强到哪里去。

  苏联人那边的情况基本也差不多。

  这么看来,陈大总统想要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攻下斯大林格勒城,是不是希望渺茫?

  就连希特勒都是这么认为的!

  在这条时间线上,希特勒虽然同样经历了闪电战的辉煌大胜。

  但是因为他听从了陈大总统的建议,没有妄图用闪电战击败苏联。所以这一次他非常清楚的看清了苏联人的实力。

  在希特勒看来,国防军调动这些力量是很难攻下斯大林格勒的。

  以斯大林格勒城内苏军的实力,国防军想要拿下这座城市,只有将现有的兵力和重装备数量再扩大一倍才较为稳妥。

  就连国防军的高层也认为陈大总统的计|划实在是太冒险了。

  然而……

  正是因为陈大总统知道,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城下的惨败,所以他才更加的确定一定以及肯定,这一次国防军一定会迎来一场辉煌的大胜。

  因为,陈大总统和当初的希特勒面对的敌人并不一样。

  原本时间线上的苏联,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几乎已经摆脱了两线作战的压力,它可以集中兵力对付自己眼前的德国人。

  而且在苏联的背后,还有三条航线可以连接英美两国,为它争取源源不断的支持。

  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整个苏联甚至可以只生产武器,其他的工业制成品都可以交给英美来解决。

  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依然差一点失去了斯大林格勒,它足足跟德国人相持了6个半月的时间才解决德国人。

  而这一世的苏联不仅要两线作战,而且它的背后只有一条航线能够同英美两国联系,可英国和美国现在的情况也不算太过乐观,他们能够给予苏联的支持也非常有限。

  再加上这一次国防军的装备可比德军好多了!在国防军的战斗飞机之中,有370架都是最新式的黑豹式喷气式战斗机。

  单就这一点就不是当年的德国人能比的,更不用说国防军还有突击步枪、V2导弹等各种当年的德国人想都不敢想的武器。

  再加上,跟历史上的疲惫之师不一样,国防军这一次攻击斯大林格勒的部队,不仅已经休整了很长时间,而且已经完全做好
手机支付宝搜索wNR1x8Y317Q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淘宝1111超级红包,复制淘口令¥ HU108 xqTHf0mcK2N¥ https://m.tb.cn/h.SSdhzY5,打开手机淘宝即可领取。
若淘口令失效,请点击此处链接领取

京东1111超级红包,复制京口令¥C4tPSALwx2Yfbp5V¥,打开手机京东即可领取。
若京口令失效,请点击此处链接领取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9:http://www.xszww2.com/109_109616/646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