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现在我们进入的布展区域, 讲述了八十年前由土匪所转化抗日武装力量,也是在天门山一战中浴血不退混编第十八团的前身。”
博物馆中空调开很足,凉飕飕。
游览者三三两两地跟解说员走进那个展厅。
“这里, 就是混编第十八团前身,白马寨的微缩还原场景。”
“大家可以看到,这里是白马寨的校场,也是最早一批混编第十八团官兵进行军事训练, 转化为正规武装部队地方。”
“早期, 他们没木仓支,没有火炮,训练所用的武器基本都是冷兵器。”
“但就是在这样简陋而艰难的条件下, 训练出了一批刚强无畏,战斗力惊人的战士。”
解说员走到微缩场景边照片墙。
“潘大刚,1944年随白马寨远征缅甸, 猎户出身他作为狙击手, 仅天门山一役,毙敌二十余人,击伤数十人。后任第十八团侦察营营长,屡立战功。”
人惊讶地指照片墙上一张图片。
“好厉害啊!那个时候箭竟然能射这么深!”
“我靠, 牛批!这是那个潘营长射么!”
两个初中男生咋咋呼呼地惊叹。
他们对战争残酷尚且没有概念,只顾研究那些陈列在展柜里, 上个世纪的各式军用武器。
黑白照片中是一段粗壮的树干。
箭头深入树中, 只余一段箭尾在外。
解说员听见了两个人的声音。
“潘大刚是白马寨中名神箭手,但这一箭并不是他留下纪念。”
“这一箭, 属于我们接下来要向大家介绍一个人。”
“可以说,是她一力促成了白马寨入缅远征,是她在此后酷烈滇缅战场上周旋各方, 为整编第十八团争取物资、争取支援,争取战机。”
解说员声音中蕴含着一股深沉感情。
“也是她,奠定了这支英雄部队精神根基。”
“她叫宁馥。”
***
宁舒英站在一副黑白照片前,她怔楞,乎下意识地伸出手去抚摸。
照片里是两个女孩。
她们站得不近,但都专注地望向镜头。
肢体语言说明当时的她们相互并不亲近,但却都向镜头露出了笑容。
一个女孩手握马鞭,另一个女孩手中提着一只小巧的医药箱。
“诶,看什么这么入神?”
一起来的同学好奇地凑过来,目光也落在相片上。
对方看看她,又看看照片,颇些惊讶地嚷道:“舒英,照片里这人长得和你好像啊!”
她的声音太大,招来解说员不满的一瞥。
“下面,让我们走入这位英雄人物的传奇一生。”
话音一落,展厅内灯光也跟暗下来。
大屏幕上,播放起视频。
现代纪念展馆,已经开始使用多种声光电技术,环绕声音,让人如身临其境。
屏幕发出的荧光,映照在一张张年轻面孔上。
影像资料是模糊。
高清放映技术让屏幕中的颗粒更加明显。
流民挑担蹒跚前行,前面是儿女,后面就是全部家当。
士兵们在战壕中交谈,抽烟。
行军队伍中的骡马嚼着草料。
鸟群一般的飞机从惨白的天空中掠过,然后无数黑点从空中落下。
——在地面炸开一片火雨。
这样的画面,大家在电视上、在电影里,在无数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ppt中都已经看过无数回了。
仿佛千篇一律,确实不能吸引多少注意力。
也不能怪他们。
他们不是不知疾苦,不是缺乏同理心,他们有自己问题,自己愁绪。
只是生在和平年代,老电影式的战争画面带来的冲击,远不及他们现实生活中考试成绩的压力和请传奇烦恼。
没有经历过人,是不懂。
只有宁舒英,站在人群之中,目光怔怔。
她……她经历过。
无数次,这样的画面,她身在其中。
她曾经一路颠沛,从整个国家版图的东北,流落到西南;
她也曾在战火中四下奔逃……
然后,终于拿起木仓,挺身向前。
“白马山寨中的土匪,在一次次诉苦大会中蜕变为被苦难凝聚兄弟,在一堂堂‘思政’课中,思想被燎原星火点燃。”
“而这位‘白马夫人’故事和传奇,时至今日,依然在松涂县的老百姓之间,口口相传。”
“……宁馥在最不可能的情况下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