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北齐有史以来最大的追星场..

“烧饼,刚出炉的烧饼,今儿个做的不多,要买的客官抓紧呐……”

“姑娘真有眼光,这胭脂水粉可是实打实的上等货,小老儿托关系跑断腿才从南宋王朝那儿弄到三盒。姑娘可试着抹些在脸上,看看效果……”

李淼所在的滨县,虽说是北齐一处不起眼的小县城,人口却也有百万之巨。

刚开城门没多久,肩挑双担的贩夫走卒们已经摆好摊位,把县中心最豪华的莺鸣长街两侧占了。

‘地摊’经营在北齐是合法的,受北齐法律保护,毕竟北齐每年财政的三分之一都是靠府县摊主们纳税实现的。

“各位弟兄,麻烦大家四散开来。二人一组,三人一队,把住莺鸣街道东南西北四个角。一定要维持好现场秩序,不要惊扰其他摊主的生意。”

长街尽头,县衙捕头面色整肃,如临大敌般地对着手下三百号捕快吩咐道。

“是!”

众捕快纷纷开口应道,行动迅捷,须臾间便挑好小队组员,占领长街四角。

捕头满意点头,负手四处巡视,确定自己的安排没有任何漏洞疏忽后,唤来一名下属语气颇为无奈的吩咐道:

“让守城的弟兄开城门吧!”

刚来滨县上任不久的年轻下属听后嘴角露出一丝苦笑,继而腾空而起,朝着城门口方向飞去。

些许远道而来,不明事情原委的游子商人们,纷纷推开客栈窗户,探头探脑的看着。

于半空中俯视看去,纵横交错的街道上五步一人,十步一岗,甚是庄严。

“瞧这阵仗,难不成有罪大恶极的修行者潜逃至滨县?”

一名游学至此的童生低声猜测道。

也难怪他们有这样的想法,在不调动县兵的情况下,拥有才气或拥有练气修为的三百捕快已经是一个县城的最高战力标准,除了州府下达的海捕紧急罪犯潜逃文书,还能有什么样的状况能让他们如临大敌。

“兄台孤陋寡闻了哈,前些日子我听邻乡好友说,滨县可是出了个了不得的后生。”

不知哪一扇窗户的本地儒生突然插话解释道。

“哦?怎么个了不得法?说来听听~。”他这样说反倒引起了众人的好奇心,纷纷开口询问。

游的起学的,不外乎两种情况。

一、家中富贵,有高手相随护卫安全。

二、有文位在身,受儒门浩然正气庇护。

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游学目的是一致的。

踏遍名山大川,遍访王朝所藏经书,在交流中感悟,为的是有一天灵光乍现,妙手偶得著文立书,成就更高文位。

滨县虽然不起眼,但滨县的底蕴他们心中多少还是有些数的。

道门的经典思想‘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对儒门的影响还是很深的,不少进士、翰林、大学士退位后都喜欢来这个不起眼的小城隐居。

否则他们又岂会傻兮兮地远离京都富庶繁华之地,奔波万里来这座偏僻的海滨小县。

“听闻这个后生姓李单一个淼字,不仅相貌非凡、俊逸无双,兼有才气加身,最重要的是写的一手好字。杜工部那样的老顽固见了他的字后,都惊叹连连,称奇不已。刘翰林更是给予‘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这样的高度评价。”

“嘶~”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此言一出,众人皆倒吸一口凉气。

俗话说的好‘书品如人品,字如其人’,杜工部、刘翰林是什么人,没有人比他们这些行走的百科全书更清楚了。

北齐文武两位大佬座下的心腹铁杆,尤其是刘翰林刘大人,乃是儒门不世大儒耿万山的关门弟子,其中分量可想而知。

“管中窥豹,此人果真了得。”

儒生们摇头晃脑,赞叹不已。

商人们眼珠子直转,盘算着为自己,为自家的后生考虑。

假如能搭上这条线,又何愁得不到大儒的指点。

再说了,纵然得不到大儒的指点,能求得李公子一幅字那也不虚此行了。

“如今这位李淼李公子现在何处?”

当下有人开口询问道。

“这波浪潮过了,李淼公子他就来了……”没想到先前插话解释的本地儒生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反而满脸艳羡,说了句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话。

浪潮?没听王都星象官说滨县最近有水患啊?!

商人还想开口问个明白,然而就在此刻……

地动山摇,滨县包括邻近几个县的官家小姐,大家闺秀们跟发了疯似的,涌入县城。

一边挤,还一边扯着嗓子痴迷的喊着“李公子,李公子~~~”

“李公子来了,他终于来了!”

在看到李淼出现的那一刻,捕头脸上的痛楚一扫而空,满心喜悦的看着身后的下属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9:http://b.faloo.com/940625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