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6 梨园歌管

    人一多,不可控的风险也就相应着多了起来。

    内务府检查起来分外仔细,不但用的是京城中有名的老戏班,更是将梨园中人的个个身份调查了个清清楚楚。

    确保没有问题了才把名单呈上给皇贵妃。

    能入梨园的红角儿,大部分的命运都堪称坎坷——早年间,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要被环境逼迫着成长。见人陪笑,苦苦挣扎周转于周围复杂的环境之中。

    为了吃上一碗饱饭,苦练勤磨,浑身被师傅打的没一块好皮,好不容易才成了人才。

    和梨园人一对比,教坊乐工乐伎的身份就好的多了。

    自雍正登基以来,前朝的教坊司已经改名成了和声署,内里挑选的都是乐户籍、精工音乐之人。

    因为皇上不喜欢人员太过冗杂的班子,所以自从和声署建立,内里的乐工乐伎们,人数已经去掉了一大半——有一些学艺不精之人,难免这时候就会被淘汰,准备卷铺盖回家。

    被淘汰的人都由内务府专人过来检查,据说当时就检查出了好些个关系户——放在人群里听不出来,等到拎出来一个一个独奏考察的时候,才发现演奏水平平庸得很。

    这种水平若是在外面,混一碗饭吃倒是很容易,但是若想在宫廷乐坊中留下,就不大说得过去了。

    这事儿传到万岁那里,胤禛听着不像话,还训斥了几句,但毕竟和声署和朝堂正事相比较起来是小事。

    他也就是训斥几句,并没有多加搭理。

    因为万寿节将近,加上刚处理了隆科多,胤禛心情颇好,于是出乎意外的就吩咐了说——让这些人等过了万寿节之后再卷铺盖。

    正好,宫里万寿节要唱戏台子——戏台子也有好几处。

    皇上和后妃们看的是一处,宗室们看的则是另外几处。

    索性让这些人统统伴奏去,拿了最后一笔赏银,也算是恩赐了。

    宁樱还记得当时,听内务府的人对着自己报告这事儿的时候,她心里还嘀咕了几句:这可不就是活生生的……南郭先生的故事吗?

    战国时期,齐宣王爱听吹竽,常用三百乐师合奏,雅乐无双。

    有位大胆的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癖好,觉得有机可乘,于是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技艺无双。

    齐宣王爱惜音乐人才,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三百人的吹竽队中。

    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并不出声,只是摇头晃脑,做出一副忘情投入的模样。

    如此居然也蒙混过关了好几年。

    但是很快,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此人爱听独奏,要求三百乐师轮流一人一人为他独奏。

    南郭先生一听新君此言,吓得连夜收拾行李,屁滚尿流地就逃走了。

    宁樱轻轻地摇了摇头——万寿节眼看着就在眼前,连皇上都网开一面,不与这些人多加为难,她又何必多事?

    “就这么办吧。”宁樱合上了手中的册本,对着跪在面前的内务府的人就吩咐道。

    ……

    万寿节近在眼前了。

    在这之前一个月的时间之内,宁樱都在主持张罗着修葺宫里的戏台子——宫里已经有好久没有好好搭台子唱戏了。

    几处大戏台子周围都衰败了。

    之前宁樱主持后宫事务的时候,其实是想过要提议万岁维护的。

    但毕竟国丧三年,难免不合时宜,

    天气虽然冷,宫人们拎着桶,提着刷子,有人扶着木梯子,有人在戏台子二楼上面忙活帮忙。

    宫人们明明穿着厚厚的秋衣,因为干活干的热火朝天,也挽起了袖口。

    眼看着戏台子昔日的风采渐渐的显露了出来。

    宁樱被婷儿扶着,身后跟了一堆太监宫女,她踩在高高的花盆底上,缓缓的各处看着。

    所到之处,宫人们赶紧都恭恭敬敬的跪下来给皇贵妃行礼。

    圆明园里的戏台子多,功能类型也各不相同,若是粗略的分一下,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就是最普通的小戏台。

    这种戏台子,无论在建筑规模还是建筑形式上,都和富家大户的差不多,供平时的年节、初一、十五等日常承应演出用,宫里妃嫔、宗室们都能看。

    另外一种比较特殊的是三层大戏台——听着名字也知道这种规格比较隆重,一般是在皇上在场的情况下,给皇上和后妃们看演出,演绎连台大戏。

    自然,这种时候皇上能出场,意味着也不是普通日子。
<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9:http://www.xszww2.com/104_104727/796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