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府,前厅。
“本王姑且信你一言!”
李恪背手走到武媚娘的面前,道:“孤府中不留闲人,你有何用?”
武媚娘悬着的心总算落了下来,她也知晓自己给李恪留下了拙劣的印象,命运完全掌握于对方之手。
还好,吴王李恪虽然对她印象不佳,终还是转危为安,化险为夷了。
武媚娘赶紧收拾心情,集中精神思索起来。
她对李恪了解甚少,几乎都是从宫女们闲谈中得知。
宫女无法进出皇宫,平日里相处的不是皇家子弟,便是宦官之流。
而吴王李恪无疑是她们讨论最多的。
武媚娘很快便有了模糊的轮廓,谨慎无比的道:“媚娘斗胆,殿下得封天策上将军,开府建制,此为当务之急。”
“那么,水陆大会呢?”
李恪来了兴趣,这武媚娘能走到古今女子前所未有的高度,即便现在还稚嫩无比,也初见端倪了。
武媚娘继续谨慎的说道:“水陆大会虽能得人才,但能重用者少,殿下需有心腹,再考虑毛羽!”
此刻,她生怕多说一句话,触了这位主的逆鳞。
又怕表现不够,被这位主打发去那玉清观。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吗?”
李恪微微点头,他身边并非没有心腹,只是为了避嫌,真正能用的少之又少。
而想要西征传道,开府建制,拥有完整的军队,文武体系,都将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就如武媚娘所言,他首先需要搭建一个完整,且信得过的心腹体系,作为骨架、血肉。
然后,吸纳鱼龙混杂的人才为羽翼,慢慢浪里淘金,才不会出现内耗,难以指挥等等情况。
“起来吧!”
李恪瞥了武媚娘一眼,大步便往外走去。
长安,北衙禁军大营。
咚咚咚咚……!!!
擂鼓声震耳欲聋,大军齐聚,战旗飘扬。
李恪身穿玄甲,骑战马领军向前。
“大唐,威武!!!”
“大唐,威武!!!!”
……
人还未到,山呼海啸声便响起。
李恪坐在战马之上,眺望那陌刀如林,铁马连营的北衙大营。
武媚娘跌跌撞撞的骑在战马上,跟随在李恪身后,看到这一幕心中震撼,喃喃自语:“原来,他早就准备好了,不,远比我想象中的做的更好。”
大唐军队分为府兵、南衙北衙禁军、兵募、边防军和团结兵组成。
南衙十二卫,隶属宰相府,分隶十二卫,护卫长安。
北衙为禁军,有羽林、龙武、神武、神策四军,守卫皇宫,由皇帝直辖。
李恪在被封为天策上将军后,便向李世民请旨,重组玄甲军。
玄甲军乃是跟随李世民打天下的精锐铁骑,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举世无双之军。
在决定天下归属的虎牢关之战中,窦建德率领精锐主力十余万人前来支援王世充,李世民仅用3500名玄甲精兵为前锋增援虎牢关,结果大破窦建德十余万众。
窦建德仅率数百骑逃遁。
随后,洛阳的王世充看到夏王窦建德的十几万大军也被灭,认为无须反抗,率领文武百官投降。
天下的局势,完全转向了对唐军有利的一面。
如此铁军,随着李世民登基为皇,被扩充为北衙四军,护卫皇宫。
李恪选择重组玄甲军,自然是眼热这支无敌的军队。
另一方面,则是向李世民表态。
毕竟,他开府建制也在长安,若是手握大军,即便他无心大唐,李世民或其他文武大臣未必不担心一觉醒来,李恪起兵谋反。
且不说玄武门之变,就是前两年的太子李承乾起兵谋反,足以让人疑神疑鬼了。
玄甲军则不同,他们对李世民死忠,即便被李恪掌握,大唐一干文武大臣也不担心李恪能够利用这支军队谋反。
“臣玄甲军中郎将薛礼,薛仁贵参见天策上将军!!”
一名年轻的将军迎了上来,单跪而下,抱拳行礼。
去年,也就是贞观十八年,薛仁贵参加李世民征战辽东,此战崭露头角,被李世民看重升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
回来后,李世民又封薛礼为右领军中郎将,镇守宫城玄武门。
李恪将其要到麾下,统领重组的玄甲军。
玄甲军本来是单一重骑兵,李恪再重组前统治薛礼,增加重步兵陌刀。
随着的薛礼话语,三千玄甲军齐刷刷的下马,与陌刀军并列,五千余人浩浩荡荡,齐声喝道:
“臣等参见天策上将军!”
“臣等……!!!”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