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说凤阳,道凤阳(感谢流念长存大佬的打赏)


            
        
    凤阳府。


    踏上凤阳地界,朱标最先想到那首花鼓词,老朱为这个可背了不少的锅。


    原词是:


    凤阳真是好地方,皇恩四季都浩荡。不服徭役不纳粮,淮河两岸喜洋洋。


    经过改写,就成了: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真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它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赵翼写的《陔余丛考》。


    清中后期,是清朝迅速走下坡路的时期。天灾加上人祸,让凤阳地区也由兴盛转衰,


    这句十年倒有九年荒并不是明朝洪武时期的历史故事,而是乾隆年间的真实写照。


    只不过,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因为朝廷严密的管制,那些灾民们不敢直接去吐槽大清朝廷。


    文人就拿凤阳历史上的最有影响力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来指桑骂槐。


    但经过这样改变,这首凤阳花鼓的歌谣更加出名,开始流传下来。


    听到的那个版本,其实是在凤阳府外面的人唱的。


    很有可能是出去逃荒的那些人,也可能是凤阳出去的军户。


    因为洪武年间,没有哪个凤阳人敢公开用鼓词里直接称呼老朱为“朱皇帝”。


    他们也不会。


    凤阳在洪武年之后也不是真的十年九荒,明显是夸张或反讽的用法。


    凤阳原本就是个好地方,又出了大明开国皇帝老朱,按道理应该更好才对。


    老朱其实祖居在江苏省的沛县,与汉高祖刘邦还可以算是老乡。


    后来,他的其祖上又迁居句容、泗州,他父亲这一代才颠沛流离到了濠洲钟离。


    公元1328年,老朱出生在钟离之东乡,不久,他全家又迁到西乡,就是凤阳县太平乡。


    他在凤阳渡过了自己人生中最快乐的日子,对凤阳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刚开始定都时,老朱告诉朱标,在他心目中,南京并非理想的国都所在。


    只是宋朝的开封因为战争后残破,元廷的大都,离中原也太远。


    他觉得,凤阳才是合适的建都之所。


    朱标和马皇后他们一直劝阻之后,老朱才放弃,不过他故乡情节没有改,对凤阳的政策十分的好。


    先给改名字。


    凤与龙都是是皇家专用,老朱告诉朱标,他把凤阳看作风水宝地,自然要取个吉祥又高贵的名字。


    凤阳府如今设立,下辖9州18县,地域广大,又效仿汉高祖刘邦当年的做法,永远免除了凤阳的税赋徭役。


    当年拒绝帮他埋葬父母的刘德,出于对凤阳老家的热爱,以德报怨,赐给刘德这个田地三十倾,免除徭役十年。


    朱标为了这事,一直告诉他不要这样,他不仅仅是凤阳人的皇帝,他是整个大明的皇帝。


    老朱就是不听,朱标还怼过他几次,他依然从山西、苏、杭等地移民凤阳,召集各地的人力修建中都。


    只要移民,奖励二十两作为安家费,提供耕牛、粮种、住房的问题,部分人还非常乐意。毕竟那里免赋税。


    凤阳花鼓虽然证实老朱在被清背锅抹黑。


    朱标负着手站在凤阳的地界上,对朱棣说道:“如今凤阳倒比扬州恢复的还要快,不过父皇的做法欠妥。”


    “大哥,这北方之地可比这里还要荒凉,满目疮痍。”朱棣叹了口气。


    “老四,年后跟大哥去北方巡视。”


    “俺听大哥的。”


    身后朱樉和朱棡还有徐达他们才跟上来。


    离凤阳越来越近,官道上能看见很多来往的行人,远远的看到那面大明旗,就马上跪下来磕头。


    不久后抵达,徐达请朱标从车上下来,接着便是凤阳知府带着乡里的士绅前来接待。


    与几年前相比,凤阳是有变化的,许多朱标不认识的人都来问候他,对他行礼。


    陪同朱标巡视的凤阳知府名叫李善,遇到朱标不认识的就细细解说。


    “李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9:https://www.xsbiquge.com/103_103657/500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