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2章 谁反对让他来找朕!(第二更)

        崇祯接过来看完后,脸上顿时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好!办的非常好!”

        宋应星这份汇报到底有什么,让崇祯如此高兴?

        从省、府、州、县,到下面的农村,农政院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肥料制造体系。

        这正是崇祯想要的,他没有想到,这件事在崇祯九年取得了如此大的突破。

        以前有没有?

        当然有!

        中国从古就是农业大国,在制造肥料这一块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但是通过行政管理,设立标准,规模化集中管理,有目的的去制造,合理利用社会一切资源去育肥,这还是第一次。

        这方面做的越好的省份,粮产量明显增加的越多。

        例如河南,下面各个县城都有大量的农学人才下乡。

        这些人带下去了大量体系性的培育肥料的知识。

        例如,宋代陈旉在《农书》中介绍了一种沤制肥料的办法。

        即将砻簸下来的谷壳以及腐稿败叶,积在池中,再收聚洗碗肥水和淘米泔水等进行沤渍,日子一久便腐烂成肥。

        明代《沈氏农书》中介绍了另一种做沤肥的办法。

        将紫云英或蚕豆姆等用河泥拌匀进行堆积沤制,这种办法叫“窖花草”和“窖蚕豆姆”,直到21世纪的南方称之为窖草塘泥。

        厩肥堆制在《齐民要术》中记载有肥料堆制法,是一种将垫圈同积肥相结合的堆制法。

        当时称为踏粪法,而这是中国最早的堆肥。

        这些民间有些地方知道,但中国太大,大家的经验都是零散的。

        或者说,这些在有些地方传播的时候,其实效率不高,因为缺乏体系化的传播与教学。

        现在朝廷将其系统性整合起来,然后规模化利用。

        仅仅河南省,在崇祯八年比崇祯七年的农产量提高了40%,恰好崇祯七年下半年,是整个体系建立完善的元年,大量的农民获得了更多的理论知识,开始实践。

        这也说明了通过这些办法,的确还能将粮食产量进一步提升上来。

        崇祯元年,河南每亩田的产量是3石到4石之间,约360斤到480斤。

        而此时此刻宋应星报的这份汇报,每亩产量已经到了700斤,八年时间,不折不可的翻倍了。

        农政院这几年,很低调地做事,做了很多事实。

        崇祯说道:“依朕看,粮食既然还在增加,其他产业就可以放心大胆去做了,只要有粮食,就能保证温饱了。”

        “各地的水泥路、学校、药厂、纺织厂,还有种植业,都可以放心大胆去做。”

        崇祯坐在龙椅上,想了想,又说道:“以河南省为例,每亩田产量700斤,一口之家有五亩田,一年产粮3500斤,按照朝廷的农税,每亩征税4斤,五亩田就是20斤。剩余的完全足够一家吃,甚至还有许多剩余可以拿出来卖。”

        “现在开封府的粮价是0.4两每石,依朕看,可以在开封施行试点废除徭役。”

        所有大臣都有些惊讶,要废除徭役?

        这事皇帝也不是没有干,自在北京和武昌推出新城新政,就伴随着废除徭役。

        为什么推出新城新政要废除徭役?

        因为新城新政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古代徭役占据了老百姓大量的时间。

        废除徭役其实就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不过这是一件风险比较大的事,毕竟朝廷还没有富裕到那种程度,例如开凿水利,有些地方就是找的徭役。

        如果现在在开封也试点,是不是意味着在未来的不就,整个河南省都要废除?

        如果废除了,官方再要修建什么工程,都必须给工钱,着无疑给地方造成很大的财务压力。

        此时此刻商议的就是钱的问题,皇帝提出的这两个目标都需要大量的钱,现在又鼓励除非徭役,这哪里是节省?这分明是继续增加朝廷开支!

        韩爌说道:“陛下请三思,现在正是用度紧张的时候。”

        崇祯笑道:“看来韩阁老没有读朕的《国富论》。”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9:https://www.xsbiquge.com/102_102144/663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