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运盐,用东北话说,那就是可遭老罪了。一连休整了好几天。这几天虽然没有再去运盐,但是林森也没有闲着。在河岸边找了一处地方,清理出来,林森准备在这里建立一个临时营地。把所有的物资都集中到这里,等河面的冰解封后就造一个大一点的木筏,顺流而下,回到家去。两次运的盐足够林森吃一年的了,因此盐需问题已经解决了。这几天林森就在这附近寻找,看看能不能找到煤炭或是金属矿石什么的。天气一天天的转暖,现在应该已经是春天了,河面上冰也开始渐渐地消融了。在这附近转悠了好几天,煤炭和金属矿石没有找到,但是林森却捡到了一些淡黄色的石头。
这种颜色淡黄,有特殊气味,质脆,燃烧时发生蓝色火焰并有刺激性臭气的石头就是硫磺。硫磺是一种易燃固体,主要用于制造染料、医药、火柴、火药、橡胶、人造丝等。林森的父亲有老寒腿的毛病,就是用硫磺和一些中药进行治疗的,那时候林森还总帮着熬药来着。
将收集到的硫磺都放到营地里,林森又开始继续寻找其它有用的东西。可是将这附近都搜索了一遍,没有再发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了。看来煤炭只有绿洲那片地区有,不过这路程有点太太远了,在没有便捷运输工具的情况下,靠人力搬运有些得不偿失了。看来这次煤炭是搞不到了,炼铁暂时还得靠木炭啊!
林森再次出发前去盐湖,这次的主要目标是石膏,盐湖的傍边就有石膏矿,石膏的用处也多,林森主要是准备用来做为水泥的缓凝剂。这次往返不算怎么太顺利,主要是天气转暖后,地面上残留的冰雪都融化了,爬犁拖动起来非常累人,而且也不容易获得饮水了。林森在回返的第一天饮用水就基本上喝光了,硬是靠着喝自己的尿液,早晨收集地面上结的霜,还有就是硬抗饥渴,总算是回到了营地。看来本次收集物资的行动,也就只能到此结束了。
河面上的冰雪已经开始融化,白天的时候冰面上融化出了一层水,被风一吹荡起一层层的波浪,更加速了冰层的融化。现在爬犁已经不能再使用了,想要回家,就得像上次一样造一个木筏,等河面完全解封后,就顺流而下。这次要运输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木筏必须要造的大一些。
接下来的日子林森就顺着河岸砍伐大量的树木,然后拖回营地。把树木的枝杈都削掉,剥皮,把长度粗细均匀的木材并在一起,中间挖洞,用木棒窜在一起,变成小木排,再将多个小木排拼在一起,形成一个大木排。
上次林森造木筏,完全是依靠绳子将木材固定在一起的。考虑到这次要造的木筏比较大,不能完全依靠绳子。因为第一没有那么多的绳子,第二完全依靠绳子捆扎的木筏坚固程度不高,在水流湍急的情况下有解体的风险。要是木筏解体了,这次辛苦收集起来物资就全毁了。综合考虑,就算麻烦点,那也要用更加可靠榫卯法来建造木筏,最主要的是这种方法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被穿插在一起的木材,会被水泡的膨胀,变得牢不可分,不容易解体。将木筏前端造成了圆锥形,这样在河面上行驶起来阻力会减小,而且不容易刮到河边的障碍物。为了更加坚固,木排上横向又放了几根木杆,用绳子捆扎起来。建成后的木筏主体长4米多,宽两米多。后面还加装了一个木板制成的尾舵,用来掌控木筏前进的方向。建造整个木筏使用的主要木材是杨木,因为这河岸边杨树比较多,取材方便。还有就是杨木有重量轻,质地松软,韧性好,在水上浮力大等优点。林森又在河边的柳树上折了许多柳树枝,用来编筐,盛装货物。
借着河边的几颗大树,林森将这里改装成了一个简易的小码头,把木筏停靠在这里。把爬犁和木箱子都加装到了木筏上,大量的物资也都被搬运到了木筏上。现在的河面很特殊,上面已经有很多水在流动,可是下面依然有坚冰尚未融化,到晚上气温下降,河面上就会再次结上一层薄冰,第二天气温回升后再次化开继续流淌。按照这种情况,应该用不了多久,河面就会完全化开。
手头上的工作基本上都已经做完了,剩下的就是等待了。这几天林森每天都无所事事的沿着河边溜达。偶尔从河边的树木上采集点杨拉罐。杨拉罐是一种昆虫的茧蛹,这种昆虫的成虫被称之为褐边绿刺蛾,又叫青刺蛾、黄刺蛾等。这种昆虫的幼虫俗称“杨拉子”或者“洋辣子”。黄刺蛾一般在冬季的时候,会制作杨拉罐躲藏,罐子上有花纹,春季出来,身上有毒刺。它的茧蛹外形是椭圆形的,质地比较坚硬,颜色为黑褐色,上面有的会有灰白色不规则的条纹,看起来和彩蛋有点像。杨拉罐是含有高蛋白质的食物,对人体有着一定的滋补作用。民间偏方说杨拉罐可以治疗小孩子爱流口水的毛病,也可以用于治疗面瘫。小时侯山里的孩子在春季都喜欢收集杨拉罐,然后用油炒熟或是直接用火烧熟当零食吃。味道很好,有股淡淡的甜香味。现在杨拉罐属于东北的一种特色小吃,虽然杨拉虫浑身长着稀疏的短毛,看起来恐怖了一点,但是吃起来味道还是不错的,而且营养价值也比较高,很多人都喜欢吃,而且价格还不便宜呢。
远远的看到河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