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帝心试探

兰台阁的日子,比弃院好了许多,但苏清音心中的弦却绷得更紧了,那枚消失的铜钱和投井的太监,像一根刺扎在她心头,提醒她这深宫中的每一步都暗藏杀机。

这日清晨,她正在整理先帝手札中的信息,门外传来小禄子急促的脚步声。

“才人,陶公公来了,说是陛下有赏赐!”小禄子脸上带着几分惶恐,“还带着几个箱子,阵仗不小。”

苏清音心中一凛,赏赐?在这个敏感的时刻?她整了整衣衫,迎出门去,只见陶公公正指挥几个小太监抬着三个红木箱子进来,脸上挂着程式化的笑容。

“苏才人,陛下念你预言天象有功,特赐下这些物件!”陶公公微微躬身,语气却带着几分试探,“还请才人清点。”

箱子依次打开,第一箱是绫罗绸缎,第二箱是文房四宝,第三箱却有些特别——几卷看似普通的公文,夹杂在书籍之中。

苏清音目光扫过那些公文,心头一震,那根本不是赏赐,而是试探!

她面上不动声色,含笑谢恩:“有劳公公,还请转告陛下,奴婢感激涕零。”

陶公公意味深长地看了她一眼:“才人慢慢清点,老奴告退。”

待人走远,苏清音立即关上房门,她快速翻看那些“赏赐”,果然在文卷中发现了一份特殊的“问卷”。

这份问卷看似是寻常的政事问策,实则暗藏玄机,问题涉及漕运、边关、赋税,甚至还有一道关于突厥风俗的题目。

每个问题都切中时弊,但角度刁钻,若非对朝政有深入了解,根本无从答起。

更巧妙的是,问卷的用纸和墨色都与赏赐的文书一致,混在其中毫不显眼,若她不是情报分析师出身,恐怕也会将其当作普通文书忽略过去。

“好一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苏清音轻抚纸面,心中明镜似的。

皇帝这是在试探她的深浅,若她答得好,或许能真正进入权力核心;若答得不好,之前的种种表现都会被打回原形。

她铺开宣纸,却没有立即作答,而是先对问卷本身进行了一番分析:

第一题关于漕运,看似问治理之策,实则暗指漕帮与藩镇的勾结;第二题关于边关守备,实则试探她对藩镇势力的了解;

第三题赋税之问,关乎朝廷财政命脉;最后一题关于突厥,更是直指当前最大的外患。

每一题都是陷阱,也是机会,三日后,苏清音将答卷密封好,交给小禄子:“想办法送到裴休裴大人手中,就说是我对陛下赏赐的谢礼。”

她选择裴休作为中转,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那日在紫宸殿上,裴休出手相助,虽不知目的,但至少表面是友非敌。

且他身为清流领袖,由他转交答卷,既能避嫌,又能借他的声望为自己背书。

当夜,紫宸殿灯火通明,皇帝看着手中的答卷,神色变幻莫测,答卷上的字迹清秀工整,每个问题都答得条理清晰,更难得的是角度新颖,许多见解甚至让他这个天子都感到耳目一新。

特别是关于突厥的那题,苏清音不仅详细分析了突厥各部的势力分布,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以商制夷”之策——通过边境互市,逐步分化突厥各部。

“好一个‘经济制衡’!”皇帝轻叩桌面,眼中闪过一丝欣赏,“裴爱卿,你觉得如何?”

裴休躬身道:“苏才人所言,虽有些理想化,但确实别出心裁,特别是关于漕运的改革之策,若能实行,或可解朝廷漕运之困。”

皇帝沉默片刻,突然问道:“她可还说了什么?”

“苏才人只让臣转达一句话:”裴休抬头,一字一顿,“‘奴婢愿为陛下分忧,但求一方清净之地,潜心研究。’”

皇帝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笑意,这是个聪明人,既展现了能力,又表明了不欲干政的态度。

“传朕旨意,苏才人潜心学问,特许她查阅兰台阁全部藏书,另赐出入令牌,准其在兰台阁范围内自由行走。”

这道旨意,看似寻常,实则意味深长。兰台阁藏书浩瀚,几乎囊括了天下典籍;而自由行走的权力,更是打破了冷宫才人的禁锢。

消息传出,后宫哗然,杨淑妃当场摔碎了最爱的玉盏:“一个冷宫才人,也配查阅兰台阁藏书?”

林昭仪则冷笑:“看来咱们这位陛下,是动了惜才之心啊。”

而此刻的苏清音,正站在兰台阁最高层的窗前,望着远处层叠的宫阙,手中的令牌沉甸甸的,这是她迈出的重要一步,但也意味着她正式进入了各方势力的视野。

“才人,陶公公又来了!”小禄子低声禀报,脸上带着忧色,“这次带着几个生面孔的太监,说是来整理书阁。”

苏清音心中一紧,整理书阁是假,监视是真,皇帝虽然给了她一定的自由,但同时也加强了对她的控制。

她缓步下楼,果然见陶公公正指挥几个太监在整理书架,见到她

来源9:http://b.faloo.com/1501730_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