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慢着

“你是谁?”其中一个专家皱眉询问。

显然,他们对忽然冒出来抢风头的年轻人,有点不满意了。

“以前我们文物局上班的小楚,现在辞职了。”王主任小声提醒。

得!两位专家一听,就没当一回事。这人,毕竟太年轻,加上文物局有什么人能拿出手,他们还不清楚吗?

因此,眼前的这个说“慢着”的人,虽然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但这样的人没必要放在心上。

就连崔源自己,即便有所疑惑,但也没有寄托什么希望。

现场的,唯一对楚河一声“慢着”提起警惕的,估计就只有杨老。他对楚河的本事,有初步的认识,觉得他不会凭空说什么“慢着”,应该是看出了什么问题来。

于是,他问道:“小楚,怎么了?”

得!有杨老这句话,终于引起了重视。毕竟,杨老在本市的考古界还是挺有名的,他对文物的理解,也超过了后面来的两个专家。

楚河用手捏起其中一块碎片,递给杨老:“杨老,您看这块古瓷碎片,看断口处。”

杨老不解,接过来,观察起来。刚才,他没有细看,和别人一样,都是一眼看到了古瓷碎成一地的场面,就下意识认为,是那家伙弄碎的。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他发现,碎片的断口,竟然有粘合剂的痕迹。

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件瓷器,曾经被修补过。

那么,问题来了。这件瓷器现在这个样子,究竟是不是那小伙子的责任?这让人有点怀疑了。

“咦!这件清朝画珐琅八宝纹**,曾经碎过。小伙子,说一说,刚才什么情况。”杨老连忙看向那个脸色苍白的崔源。

大家一听,全都惊呆。尤其是两位专家,刚才还大发脾气,现在忽然被打脸,有点挂不住了。

而崔源则是很快反应过来,马上将刚才情景描述一遍,终于有人会相信他的话。想到这里,他就朝曾经的同事——楚河投去感激的目光。

不是他开口提醒,他恐怕是要吃这个天大的冤枉亏,死不瞑目那种。

“我按照王主任的吩咐,轻手轻脚将它转移到这边,可刚拿起来,还没走几步,就自己散成这样,真的不关我的事。”崔源立即自我辩解。

王主任冤枉了人,有点尴尬,这回不说话了。

杨老又看了一会其他碎片,两位专家也一样,很快就发现,他们确实大意,刚才没注意到,这件瓷器真的是经过简单修补的。

可能是修补得很仓促,而且手法很普通,才导致经过这几十年,粘合剂被氧化,失去了作用。

于是,就出现刚才的情形,冤枉了无辜的人。

事实上,瓷器修补,是很常见的现象。

我们国家,作为瓷器之乡,瓷器诞生的国家,曾经诞生的精美瓷器数不胜数。而那些瓷器,大多数因为各种原因损坏,真正完美无损保存下来的,十分之一都没有。

因此,也就出现了瓷器修补这个行当。哪怕是再古代,对一些珍贵瓷器的修补,也不罕见,所以这是一个很早就出现的技术活。

杨老甚至认识几个专门从事古瓷修复工作的老朋友,对古瓷修补的流程也不陌生。

比如,修补之前需要清洗瓷器的几种方法,并不是简单用洗洁精刷几下那么轻松。

尤其是对于“冲口”和“炸底”的清洗,要先用棉花搓成条状,蘸水固定两端,覆在“冲口”、‘炸底”上,用滴管将浓硝酸滴到棉花条上,饱浸度为80%—90%即可,再用塑料膜封上,隔日开封即可,一次不行可重复几次。

甚至乎,需要根据情况,配置专门的溶液清洗,简直比人受伤的伤口处理还要复杂。

而一般情况下,修补过的瓷器都会留下痕迹,对瓷器本身的美观造成一定的影响。

只有手段非常高明的修补师,才能做到淡化修补痕迹。他认识一位高手,甚至能做到别人看不出修补痕迹,国家经常找他修复珍贵瓷器。

楚河对其他几个文物局的工作人员说道:“你们也先别动,说不定,里面还有这样的文物,小心拿起来就散了。”

此话一出,所有人立即不敢动。

敢动吗?不敢。

就像刚才,崔源的绝望,他们都是能感受到的。

一时间,大家对楚河这个曾经的同事佩服不已。人家这本事,就算离开文物局,一样混得很开。说不准,离开文物局反而是神龙离开了浅滩,从此遨游天际。

刚才的表现,大家都有目共睹。

这样的能力,去拍卖行、古玩店等地方工作,薪水应该不会低吧?不比在文物局好?

杨老开口:“小伙子,不好意思!刚才大家都没注意,冤枉了你。没事了,这件瓷器,原本就有问题,不是你的过失。”

他知道,王主任这些人要面子,恐怕是抹不下脸来道歉。于是,他自己扛下了这个“罪”,算是维护了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9:http://www.31xiaoshuo.org/152/152451/56400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