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后台(微改)

  此时的两人已经来到了戏台前,戏曲已经结束,人也是陆陆续续的离开了。

  戏台的左右处各有两扇小门。

  戏台是正在使用的话,那上下场口会有门帘,或者一扇门遮挡。

  而在门帘的上方。

  上场口会写两个‘出将’!

  下场口则是‘入相'!

  出将的意思是出征可为将帅!

  入相则是入朝可为宰相!

  这样的寓意,是希望唱戏的伶人,将来都能成大器,成名成角。

  而戏台上,一朝天子一朝臣。

  上了台,你就是台上的王!

  所以你走出这上场口。ŴŴŴ.biQuPai.coM

  就得入戏。

  你就得像龙一样抬着头,昂着首。

  出将龙抬头!

  演出结束,经下场门下场,戏也收了。

  所以入相凤颔首!

  门后,应该是个后台。

  檐子和柱子都是木制。

  檐下有木雕的镂空图案,都是一些简单的纹饰。

  戏台座南面北。

  舞台前伸,形如“凸”状,檐下彩雕密集。

  屋面琉璃铺饰,装点得十分绚丽。

  戏台背倚魁阁,为三层楼魁星阁带戏台结构,前台后阁,结构独特,飞檐叠角,有14个飞角,结构独特,工艺精湛,

  这两扇木质的大门上,都挂着一块金匾。

  金匾上写着“京剧院”三个大字,上面刻画的图案,应该就是戏台后面那个巨大的房屋的模型。

  建庙不忘搭台,戏台总与寺庙相伴,通常都是山门、戏台、过殿和主殿在一条中轴线上纵向排开,因为是给神献戏。

  所以戏台都坐南朝北,台口恭而敬之地面向神殿,表示对神的敬仰,以求它降福人间,村村的戏台都按这个规矩搭建,形成一个模式。

  这些耐人寻味的现象直接说明歌舞戏剧与祭祀仪式的合二为一。

  “难以想象,这里的“三面观”戏台,竟然保存的这么完整,而不显斑驳,看起来真是奇迹啊。”黄循辉看着眼前的景象。

  “是啊,目前看到的戏台大多少都是“一面观”的了,你真的很难想象古代人的智慧是有多么地可怕吗?”林星尘说道。

  他的语气中充满了佩服。

  这里的戏台虽然保持得完好无损,给人一种很古老沧桑的感觉,充满历史底蕴。

  所谓“三面观”,就是说戏台的后面及两侧后半部分的三分之一筑墙,成“三面”,更明确地有效扩大声音。

  这种戏台更多地保留在古建筑中,可以算作持续时间较长的形式。

  其后,戏台不断被改进,层次结构更为复杂宽阔,增加了戏曲的可观性。

  最成熟的古代戏台变为“一面观”,也叫作庙台,分前后场,多见于达官贵人修建于家中的戏台子。

  至此都还是“看”的层次,到清代,修建了侧墙、八字音壁,对侧墙、后台、台下设腔等也多有布置,这样就使戏曲成为一种“听”的享受,技艺更为精进。

  而现代,最常见的戏台就是“一面观”,“三面观”,可能只有在博物馆或者在一些古镇里面看到了。

  一切成果都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戏台上的声音之所以能被广泛听到。

  不仅是艺术家们唱功了得,更应该感谢设计和建造戏台的工匠们,正因为巧妙的结构设计。

  戏台和演员才能相得益彰,共同使观众享受到绝佳的视听盛宴。

  这时,一阵脚步声传来。

  两人向着后台的入口望去。

  一名老者走来。

  身上穿着,黑色的裤子,脸色略黑,但是很健康,脸颊上长满了络腮胡子。

  看他的神色和动作,倒是很有些威严。

  这个人就是京剧院的老班长,赵廷顺,也是这家戏台的老板。

  眼前的这位就是戏曲大师赵先生,在戏曲界也是德高望重的存在,经常在春晚上面看的。

  “赵师傅你好,我叫林星尘,之前和你在电话里面联系过的,今天过来拜访您。”林星尘微笑着打招呼道。

  “噢,原来是林小侄啊,你好你好,你好你好!”赵廷顺连忙伸手道。

  “我们进屋再聊吧!”赵廷顺笑道。

  林星尘也笑着点了点头,随后和黄循辉走进屋内。

  两人在沙发上坐下,此时赵廷顺也是端坐了下来。

  “我旁边的这位是我们故事的美工,黄循辉。”林星尘指了指身旁的黄循辉介绍道。

  就在几人聊天时候,赵廷顺的徒弟也给几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来源9:http://www.xszww2.com/140_140655/122403.html